中国传统哲学“顺势思维”对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影响.docVIP

中国传统哲学“顺势思维”对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哲学“顺势思维”对中医“治未病” 理念的影响 顺势思维,指在观察分析与研宄处理问题时,采用遵照 与顺应自然的趋势及事物的时序变化因素的手段与方法。可 见人们在决策、行事时本着遵循自然规律、善时蓄势的信念, 则更易于实现成物成己、正己正人。正如吕思勉先生指出的 古代哲学,最尊崇自然力。既尊崇自然力,则只有随顺,不 能抵抗[1]”。受惠于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的中医学,在中医治 未病理念的实践中充分体现了“顺势思维”的内涵特质。 1中国传统哲学顺势思维的特点及体现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在农耕文明的实践中,认识到 惟有自身行为合乎天道,顺应自然,尊重顺应客观规律,方 能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因此,中国古代形成了天人合一的 世界观,习惯从人与天地相参,奉天承运,应天顺人角度出 发,形成因循天道,尊道贵生,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的思想 和理念。缘于“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的影响,春秋末期范蠡第 一次明确提出了具有遵循、顺应之意的“因”的概念。其曰:“因 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柔而不屈,强而不刚。”又云:“天 因人,圣人因天”,强调圣人决策、行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顺势思维”作为中国哲学的主要思维特征,有丰富的 文献体现。《尚书?商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备,有 备无患”。可见只有充分把握客观规律,才能达到防患于未然 的效果。《易经?既济?象》云:“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 患而豫防之。”其认为只有把握客观规律,并结合所处的境遇, 才能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则是道家主旨,顺其自然而成其所联盟以然。《孙子 兵法?九变》云:“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则是兵家实现“有备无患 的战略指导思想。总之,顺势思维的特点广泛体现在中国人 对自然、社会等诸多问题的认识中。 首先,在自然环境的改造中,特别是面对自然灾害时, 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转危为安。大禹治水体现了顺势思 维的道理,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 思路,对洪水进行疏导,最终化水害为水利。此乃尊重自然, 顺势而为的智慧之举。 其次,在治国安邦社会管理中也强调顺势而为的治理 理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意是社会中最为根本的势 因所在。因此,认识和遵从民意是社会管理者的顺势要略, 民本”成为重要的社会之道。“成康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记载 最早的太平盛世,由于西周初年统治者吸取商朝灭亡的教 训,实施惠民政策,以礼治国、崇尚道德教育,“成康时期” 农业生产蓬勃发展、人民生活相对改善。成康之治亦为顺势 之治的应用典范。 第三,顺势思维广泛运用体现于中医药学领域。中医 强调明天时变化,顺地理势因,洞人情世事。《素问?六元正 纪大论》指出:“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 是谓至治。”可见高明的医者务必做到“上合于天,下合于地, 中合于人事”,重视自然法则,因时因地而异,顺应四时阴阳, 方能守其四时正气,制其非时之气,达到以平为期、守中贵 和的“至治”,实现生命的康宁。 2治未病思想的理论与临床运用所体现的顺势思维 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的 特色和优势所在,深受 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其理念可追溯至殷商之际。随着中医 学的发展,治未病思想逐步发展为系统的未病先防、欲病先 治、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四个方面。 21治未病理论的充实与发展及所体现的顺势思维中国 医家借鉴吸收古代哲学之精髓,将顺势思维与预防意识紧密 联系与结合,且充实与发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圣 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 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素问?刺 热》所论述的“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中医学特别强调因势利导,《灵枢?师传》阐述:“未有 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的顺势斡旋的治疗思路。后 世医家沿着这种思路,将此进一步深化,如孙思邈在《备急 千金要方?卷一?诊候第四》中谈到:“五脏未虚,六腑未竭, 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己成,可得半愈,病 势己过,命将难全”,并对治未病思想作了经典的表达:“上 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己病之病”。这种思 想进一步提高了对疾病的转归及预后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 精准施药,立体防控。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防微论》中亦 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故凡人少 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总之 “治未病”对疾病客观规律的认识、把握与运用上是中医学最 具 特色的学术理论。 22“治未病”在具体实践中体现的顺势思维中医学认 为,人的生命系统由精气神三要素构成,保持各自的充盛, 维系三者之间的协调互济,才能实现“阴平阳秘”的理想状态, 气血充盈,脏腑经络整体协调,运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