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之一成因.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通缩(之二):微观经济层面的对策 今期续谈通缩问题,探讨从微观经济层面处理通缩的对策。 上星期我列举了香港通缩的六大成因,今次我会续谈从微观经济层面处理通缩的对策,下次则谈宏观经济对策的适切性。在微观经济层面上,我相信我们起码可以推行一些针对部分通缩成因的措施。这方面金管局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相信政府已正在积极处理。 例如,当局上星期便公布了一套稳定楼市的措施。当然有不少人对此表示怀疑,但回想当日炒风炽热,楼价飙升至市场无法支持及超越市民负担能力的水平,人们都认为当局有需要采取稳定楼价的对策;到了今日楼价暴跌,以致可能对社会造成不稳定甚至危害金融体系,当局介入其实都只是基于同一道理而已。事实上,即使政府介入会牵涉所谓的「道德风险」,这是任何负责任的政府都应该做的。有些人直截了当认为应该任由市场自行运作,并且振振有词要捍卫香港奉行已久的自由市场哲学。但这种看法忽略了一件事实,就是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政府其实是垄断土地供应的供应者,因此楼市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市场,至少并不像教科书里所讲产品的供求众多,可透过完全竞争定出市场价格的那样。无论如何,上述一套措施强烈意味政府要减少参与楼市。 就中港两地经济融合形成通缩压力所提出的微观经济措施,部分是值得一谈的。中港生产要素价格均衡,加上生产要素流动性的不对称,为我们带来了不少痛苦。尽管中港两地最终达致均衡时我们从内地经济迅速增长的得益会比现在大得多,但目前的情况实在不好受。基于内地经济开放的政策大方向清晰明确,香港方面的政策应该是透过鼓励更快速的经济自由化步伐来应付生产要素流动性的不对称现象。 关于人(如消费者、投资者)的流动不对称,金管局同样没有直接参与,但如果制定一套人口政策,其中包括容许投资移民(不必局限于来自内地的投资者),是会令人鼓舞的。此外,有关方便更多内地游客来港的措施,很明显会有利本港经济,近期数字可以印证这一点。 至于针对资金流动不对称的对策,金管局是有直接参与的。我们正致力开放新渠道方便内地资金流入及鼓励设立稳健的制度以管理资金流动的风险,而前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赖完善的风险管理。此外,我们亦致力建设适当的金融基础设施,以配合更多资金流入的需要(但应注意这些工作是基于要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策略性考虑,多于纾缓通缩压力)。相信大家都有留意到,我们已就这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并正在等候进一步的发展。 下星期我会再谈以宏观经济措施应付通缩是否适当。 任志刚 2002年11月21日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