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廿二史札记》36卷 《札记·小引》:“闲居无事,翻书度日。而资性粗钝,不能研究经学,惟历代史书,事显而义浅,便于流览,爰取为日课,有所得辄札记别纸,积久遂多。” 《廿二史札记》内容涉及全部二十四史,以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各为一史。 始撰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成书于乾隆六十年(1795),嘉庆五年(1800)定稿刊印。 (3)赵翼《廿二史札记》 赵翼(1727-1814),字耘松(亦作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乾隆十五年(1750),应顺天乡试,中举人,座师汪由敦赏识其才,延于家中代应笔札;十九年(1754),考选为内阁中书;二十一年(1756),选入军机处行走;二十六年(1761),会试得中进士,原为状元之选,后为探花;历任南方几省地方官。乾隆三十七年(1772),辞官返乡,专于著述;后应李侍尧之邀,入闽献计破林爽文起义,事平辞归,再专于著述。 二、历史编纂学进一步发展 1、黄宗羲《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黎洲先生,浙江余姚人。19岁时为父申冤,显名于世。清兵南下,投身抗清;全国抗清失败,屡辞清廷征召。所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奠定了学案体史书体制。 2、《明儒学案》62卷,记载有明一代学术思想发展概况,为最早、早完备的一部学术思想史著作。按学术传授系统,将200余名;中期重点叙王学;末期立“东林”、“蕺山”两学案;另有“诸儒学案”,叙不属任何学派43人。 《宋元学案》100卷,分宋、元为86学案,记宋元400余年、2000余名学者的学术宗旨和学术活动,体例仿《明儒学案》。 《明夷待访录》 政论与史论结合:无处不谈古今历史,有的“古”是作者托古之词;多数“古,是据史实,指实事。 思想倾向 《明夷待访录》反映了黄宗羲的政治,经济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主张要以“法治”来代替“人治”。主张工商皆本,平均土地思想,反对八股制艺,主张强化宰相权力,扩大学校作用等。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梁启超认为该书“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地反抗”。 2、王夫之的史论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明亡,举义兵于衡山,后投身桂王永历政权,遭奸党打击,又闻母丧,遂返故里。不服清朝“剃发”令,改易姓名,匿于徭洞。晚年定居衡阳石船山,隐居著述。 《读通鉴论》30卷,根据《通鉴》所载史事,用评论历史的形式来发表自己政治主张和历史哲学的史论专著。作此书之目的是从史书中寻找“经世之大略”。每卷以朝代为别,每代以帝王之号为目,每目下分若干条,共85目,约900条,卷末附《叙论》4篇,叙其写作意图和主导观点。 《宋论》15卷,详论有宋一代历史得失,以帝王之号为目,每目下分若干条。 史论方法: “引而申之,是以有论;浚而求之,是以有论;博而证之,是以有论;协而一之,是以有论;心得而可以资人之通,是以有论。道无方,以位物于有方;道无体,以成事之有体。鉴之者明,明之也广,资之也深,人自古取之,而治身治世、肆应而不穷。抑岂曰此所论者之一成形,而终古不易也哉!”(《读通鉴论·叙论》 理论以史实为根据,以供借鉴取资,借此可提高自身素养,可用以治理客观世界;但所论仅为供人参考之历史分析法,并非规定始终不变的固定框框。 瞿林东:《读通鉴论》和《宋论》“这两部历史评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评论的最高成就,是这方面的总结性成果。” (《中国史学史纲》) 杜维运:“较正史论赞更接近西方史学中之历史解释者,则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也。王氏之《读通鉴论》、《宋论》,已无苏、吕史论之纵横捭阖之气,较诸正史论赞,亦精密深入,自其中可窥见历史演进之大端。盖王氏已具备极高明之历史解释艺术焉。此为中国以往学者所不曾道,尤非西方史家所能深知。”(《清代史学与史家》) 3、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附《日知录》)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初名绛,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曾参乡试而不中。清初,从事抗清活动十余年,母王氏因昆山沦陷,绝食而死,遗嘱不令仕清。杀仇人陆恩而离乡远游,活动于北方,从事调查、交游、实业等活动。最后卜居陕西华阴二年卒。代表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 1、写作 “崇祯乙卯(1639),秋闱被摈,退而读书,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于是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帙,一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