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田痣-第九版本科教材.pptx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太田痣;重点难点;;太田痣(nevus of Ota),又称眼上颚部褐青色痣(nevus fuscoceruleus ophthalmomaxillaris),是一种临床较常见的色素性疾病,表现为眼、上颌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蓝灰色或灰褐色斑片,好发于东方人及黑人。日本患病率较高,我国部分地区为0.16%。;1.可能与遗传有关,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在胚胎发育期间,黑素细胞由神经嵴向表皮移行时发生障碍而滞留在真皮内。 3.也有认为,本病是一种与蓝痣类似的错构瘤或痣样损害,并非黑素细胞残留。 4.部分患者的真皮黑素细胞中存在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受体,与青春期太田痣的发生和加重有关。;1.约50%在出生时即发病,另一发病高峰在青春期。 2.多数单侧发病,损害发于一侧面部,特别是三叉神经第一、二支分布区域,表现为眼周、颞部、颧部、前额及鼻部的蓝灰色、灰褐色斑点或斑片,边界不清,呈网状或弥漫性。 3.损害颜色随年龄增大加深、扩大。同侧巩膜色素斑常见,偶见鼻、口腔和颅内色素斑。少数呈双侧发病,也可与鲜红斑痣及伊藤痣伴发。 4.本病持久存在,无自愈倾向,极少发生恶变。;二、临床表现;三、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二)组织病理学 真皮乳头和网状层上部可见梭形或树突状黑素细胞聚集,含大量色素颗粒。依据黑素细胞的分布可分为: 1.浅在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浅层) 2.深在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深层) 3.弥漫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全层);四、诊断和鉴别诊断;五、预防和治疗;太田痣,又称眼上颚部褐青色痣,是一种临床较常见的色素性疾病,好发于东方人及黑人。 可能与遗传、黑素细胞发育等有关。 约50%在出生时即发病,另一发病高峰在青春期。 多数单侧发病,损害发于一侧面部,表现为眼周、颞部、颧部、前额及鼻部的蓝灰色、灰褐色斑点或斑片,边界不清,呈网状或弥漫性,损害颜色随年龄增大加深、扩大,同侧巩膜色素斑常见,偶见鼻、口腔和颅内色素斑。;根据损害的发生部位及典型色素改变即可诊断,需与颧部褐青色痣、蓝痣及咖啡斑等鉴别。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Q开关波长为694nm的红宝石激光、波长755nm的翠绿宝石激光及波长1064nm的Nd:YAG激光。

文档评论(0)

周全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