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3
让中学语文课堂问得更有效些
经过30年的努力,“有效课堂提问研究”在国外已步入成熟阶段。30年的研究使教育研究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认识到:有效课堂提问对于完善备课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技能、检验教学效果都有重要作用,而且学者构建的研究体系还为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参与研究提供了基础,使大家认识到提问不应囿于技术上的有效,还应追求先进教育理念上的有效、设计上的有效、语言上的有效、对整体课堂效果提升的有效等等。
但在我国像“课堂提问研究”这种来自第一线的研究课题,虽然随着“校本研究”在中小学的普及、参加人数和课题数量有了很大增加,但在研究内容的深度、广度、系统性特别是得到教育专家重视的程度等方面都远不如人意。因此,这类研究多数的结果是“熊瞎子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难成气候,更难得到理论的指导与提升(林依照,“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⒈提问效益不高的四种表现
综观国内外有关教学提问的研究与调查 HYPERLINK / 文献,我们从中可以发现,目前许多教师对提问还缺乏 HYPERLINK /gongxue/ 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运用提问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国内近年研究表明:中学教师一般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只有56%,这就是说教学中尚有将近一半的教学提问是无效或是低效的。主要表现为:
一是所提问题水平偏低与有效性差。课堂提问主要以强调知识记忆为主,忽视 HYPERLINK /fazhan/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教师提问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水平,如果教师在提问中过分强调回忆,那么就不可能使学生在答问中显示能动的创造性思维。如某教师教学《祝福》时设计如下问题:
①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鲁迅将她的不幸总是设置在一个特殊的季节里,那是什么季节?
②失去丈夫是否不幸?
这两个问题显然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起不到启发作用。鲁迅先生将祥林嫂的不幸设置在一个什么季节不是一看便知吗?这个问题几乎用不着思考便可回答。至于对一个正常人提出“失去丈夫是否不幸”这样的问题并要求作答,简直有点捉弄人的味道!难道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正儿八经地向高中生提出?显而易见,类似的问答不仅无益于活跃思维、解决问题,反而会使课堂结构松散,降低提问的有效性。
又如教学《虎丘记》时教者意欲引导学生对“月夜斗歌”的文字进行赏析,若抛出“虎丘中秋月夜斗歌是怎样的情形,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就显得有些宽泛、不怎么好把握,思考起来有些困难。如果换成“斗歌从开始到夜深之时无论是唱歌的人还是唱歌的场景、情态与效果都有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哪里?请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感受。”这种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为学生领悟文章描写技巧、体味那特有的意境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促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的同时轻松完成对文段的赏析,无形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是所提问题分配不恰当与待答时间短。教学中教师不能公平性地向学生提问,往往只对某些学生提出许多问题,而对另一些学生从不提问或很少提问,这种提问方式的结果必然导致课堂互动的不平衡。可笑的是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的待答的时间仅仅一秒钟。教师留给学生组织答案的时间太少,学生失去了使思维趋于完善的机会,只能是随意敷衍。
三是问题缺乏科学设计。由于教师不了解教学提问的知识和策略、没有掌握教学提问的基本技能,因而实践中凭直觉行事、提问的随意性较强,往往是“即兴式提问”,学生也往往报以“齐唱式”回答。表面上看课堂气氛似乎十分活跃,但实际上无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是学生主动发问过少。大多数教师所提问的数量比较大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抑制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造成学生发问的机会相当少。有研究称每一个学生平均每个月只能主动提出一个问题,这无疑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魏本亚,《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2008年第1版)。
⒉提高提问效益的两个要求
⑴把握时机,培养思维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造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问题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欲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是遵循规律。教师要按教材知识结构和内容的内在顺序与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序进行,避免过难或过易,造成学生无所适从或过于轻视。只有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最佳状态,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在教师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上有学生就提出:为什么作者强调阅读并反复阅读经典作品,“精读”与“博读”有矛盾吗?
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对王熙风这个人物,学生关注的往往只是她的言谈举止,而对于服饰描写却不太在意,甚至以为过于细腻烦琐,可有可无。为此,针对这段描写,有老师设计了三个问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