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手风琴艺术发展述略
摘要:东北地区手风琴艺术在中国手风琴艺术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代表意义及特殊的地位,地处东三省中间地带的吉林,在手风琴专业形成与发展时期基础比较薄弱,但20世纪上半叶的俄侨影响时期与建国初期的基础重建时期却对东北地区手风琴发展有着承前启后、衔接南北的引领与推动作用。从20世纪上半叶吉林手风琴传入、建国初期手风琴艺术发展及20世纪上中叶吉林省手风琴代表人物三方面,探索吉林手风琴发展概况,力求反映东北手风琴艺术的历史发展特征。
关键词:手风琴;吉林;发展态势
20世纪初期,手风琴从俄罗斯流传到我国东北地区。地处东三省中间地带的吉林,虽然在手风琴传入早期并没有明显优势,但在东北地区手风琴专业形成与发展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衔接南北的作用。手风琴的早期传入和当时的历史状况、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吉林手风琴发展初期与当时的俄侨在我国的音乐活动有直接且重要的关系。
一、20世纪上叶俄侨对吉林手风琴艺术的影响
19世纪末《中俄密约》让沙俄取得了在中国东北修建铁路的权利,1899年,沙俄以在长春修建宽城子火车站为开端,又逐步建立了“中东铁路附属地”。中东铁路的修建与通行,把大批的俄国侨民带入中国。背井离乡涌入中国东北的侨民中,有许多俄罗斯音乐家,他们不但把俄罗斯的音乐文化带入中国,更令俄罗斯的手风琴艺术在中国生根发芽。20世纪初的哈尔滨是俄侨聚集地,大批俄侨艺术家来到哈尔滨,其中有很多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他们在哈尔滨建立音乐学校、音乐团体[1],频繁开展音乐活动。作为俄罗斯民族乐器的巴扬手风琴逐渐在东北地区盛行,对哈尔滨的手风琴传播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当日本人的入侵破坏了俄罗斯人原有的文化生态时,一些俄侨艺术家纷纷向南流动,去沈阳、上海等地,这些音乐活动又逐渐在沈阳、长春、上海等地兴起。吉林省是俄侨向南方迁移的必经之路,很多人走走停停,也有许多人阴差阳错地留在了长春,其中也有不少音乐家。俄罗斯这个民族“可以没有面包,但不能没有音乐”,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他们从来不间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巴扬手风琴带在身边,随时演奏,随时歌唱。1907年,在长春商埠大马路出现了第一家电影公司,这是哈尔滨一家俄商公司开设的长春分公司,开演“电灯影戏”[2],对当时的长春人来说是非常稀罕的事情,这是长春最早出现的电影放映活动,这里既是电影放映地,也是俄侨聚集地,俄侨每到休息日常常彻夜不眠,唱歌跳舞,喝酒拉琴,巴扬手风琴是其最主要的乐器,也就是在这一时期,长春民众领略了巴扬手风琴的魅力。1917年后流亡中国东北地区的俄侨逐渐增多,当时,西公园(现在的胜利公园)虽然被日本人侵占管辖,但一直有俄侨的演出活动,公园内也有说书场、洛子戏等表演。俄国人刀乌罗夫带着俄国10多名艺术家,经常在这里进行商业演出,演出形式多样,也有吉他、曼陀林等乐器与手风琴合奏,但乐器仍然以手风琴为主。俄侨音乐家在当时东三马路的“燕春茶园”、新民胡同的“新民戏院”等场地都办过小型音乐会,在音乐会中巴扬手风琴吸引了更多的中国音乐爱好者,只是在乱世,这些音乐家并没有留下名字与书面记载。据尹志超教授回忆,当时俄国音乐家在吉林省艺坛已占有主导地位,当时的长春,没有一个音乐会不演奏俄罗斯作曲家作品,而且在不少音乐会上几乎只表演俄罗斯音乐家的作品。俄侨音乐家这一特殊移民群体,当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依然保持旺盛的创作、表演热情,那时吉林省的手风琴人,都或多或少地受俄侨音乐家的影响。手风琴演奏家王典,尤其钟爱俄侨手风琴演奏中的探戈,自学手风琴后曾在伪“满映”用手风琴演奏探戈舞曲,其演奏曾令“千人空巷”;长影乐团的于宝文,受俄侨的影响喜欢上手风琴,后期的手风琴演奏与创作深受俄侨的影响;省歌舞团的胡杰,曾跟随俄侨音乐家伊万诺夫学习手风琴;延边地区著名作曲家董希哲、崔昌奎原本是吉东保安军政治部文艺工作队和延边师范学校乐队的中号演奏员,受苏联影片中手风琴演奏的影响改行学习手风琴,为延边地区带来手风琴热潮;吉林艺术学院的尹志超看过多场俄侨手风琴表演,因此放弃原来的钢琴专业,投身到手风琴事业中,随后创作出影响吉林地区手风琴发展的20余部教材。可以说,俄侨对吉林手风琴艺术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20世纪中叶吉林手风琴发展态势
新中国成立之前,长春这个特殊的城市在“伪满”与“民国”此消彼长中艰难前行,特别是抗战时期,手风琴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跟随音乐家走上抗战道路,既可以冲向前线助战,也可以守在后方助威。新中国成立后,手风琴艺术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音乐教育、部队文艺、群众活动等方面都展现了新的面貌。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手风琴专业教育的初创阶段,各大院校通过合并、新建开始了新的里程,吉林艺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延边大学音乐系都相继开设了手风琴专业,培养了第一批手风琴专业人才。但师资严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