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1 34 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
绥靖油田杨57井区流动单元划分 及其在开发中应用
卢本锼,乔守武,王辉,杨先杰,袁秉利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宁夏银川750006)
摘要:流动单元反映了油藏渗流特征,是详细描述)由藏非均质性的切实可行方法,是深化油藏研究、加强油藏管理、提 高油田开发水平的基础工作。针对杨57侏罗系油藏非均质性强,开发难度大的特点,精细研究储层流动单元有着极其 重要的意义。优选了渗透率、孔隙度、变异系数、突进系数4个特征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流动单元划分,
将其划分为3类流动单元。
关键词:流动单元;非均质性;聚类分析;绥靖油田
流动单元是指一定区域内以岩性或物性隔挡层为边界,内 的岩石物理参数作为划分指标,反映储层渗流能力最直接最有 部具有相似的岩石物理特征和流体渗流能力、空间上连续分布 效的参数应是储层渗透率二 的储集体。流动单元类别的界定主要从岩石物理特征和渗流能 (2)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水运动规律的主要因素之一,尤 力两个方面人手,而这正是控制油井产能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流 其纵向上储层渗透率韵律变化对注入水运动规律的影响较大。 动单元类型与油井产能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流动单元研究最终 (3)储层孔隙度是影响油藏初始油水分布的主要因素。 成果要求深化对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潜力大小的认识,指导油田 因此根据流动单元的定义以及流动单元的研究目的,结合 开发、调整、挖潜、综合治理及注采调控等工作。 杨57井区低孔、低渗特征,经过分析对比,最终优选了渗透率
(K)、7L隙度(0)、层内渗透率非均质参数(变异系数吼和突进
1研究区油藏概况及流动单元划分方法选择 系数Y引等参数作为研究对象。
1.1杨57井区延9油藏概况 2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及分类特征
杨57井区延9油藏位于鄂尔多斯盆一级构造单元伊陕斜 坡中部,区域构造表现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局部构造是由差异 2I流动单元划分
压实作用形成东一西走向的鼻状隆起,与延9期近南北向河流 应用了岩性物性特征分析法,优选渗透率Jl(、孔隙度由、变 相砂岩相配合,形成了良好的岩性一构造罔闭。 异系数¨、突进系数弛、作为划分流动单元的主要因子,同时 该区延9储层砂岩多为灰白色厚层块状中粒砂岩,以波状 把生产动态作为研究医流动争元划分的参考,应用聚类分析方 层理和透镜状层理为主。纵向卜划分两个含油砂组,储层沉积微 法,通过SPSSl9.0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对杨57井区延9油藏进
相变化快,非均质性严重,油层砂泥岩交互、砂层厚度不稳定,具 行流动单元划分(见表1,表2)二 有低孔低渗低饱和特征。据测井解释结果,延9.油藏平均渗透 对杨57井区延9油藏129口井336个测井解释单砂体进 率10.51x10。¨m:,平均孔隙度J5.5%,延9:油藏平均渗透率 行了聚类分析,划分出3类流动单元(见表3)。 8.22×10。3“m2.平均孔隙度14.9%。 2.2流动单元动态特征
目前杨57井区面临油井产能偏低、产量递减快、能量补充 本次研究在静态流动单元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油田牛产动 慢、地层压力分布不均、中低含水阶段液量难以提高、平面采液 态资料,重点考虑区块不同部位产量差异性、油藏压力分布特征 矛盾突H{、注水井压力高且上升快等开发形势,凶此精细研究储 等资料.刘研究区流动单元进行验证和修止(见表4)。 层流动单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A类:该类流动单元以中高孔渗结构为特征,渗透率主要分 1 2流动单元划分方法选择 布范围为18—24 mD,变异系数多小于0.3,突进系数小于1.3.
(1)根据流动单元的定义,应该选取能够表征影响流体渗流 表明相对均质。储层多为河道心滩和河口坝微相。生产资料显
表I储层特征变量主成分分析共同度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 35
表3流动单元分类参数特征值表l聚类中心) 要分布于席状砂、远砂坝、分流问湾和堤岸沉积微相中。储层物
流动单元 性较差。
孔隙度/% 从流动单元的平面分布看,A类流动单元较集中,分布于西
南和东北部;B类流动单元分布较分散,面积较大,是目前的生
渗透率lind
产和开发的重点有利区块:C类流动单元旱条带状分布,主要分
突进系数
布于中部和交叉区,是目前及今后重点治理研究区。
变异系数 分析流动单元和构造及H{油井点的分布关系,可以看出杨 示,该区储层的油井产液产油量高,从而进一步证明了砂层的中 57井区成藏的控制因素:砂体分布控制了油藏的分布,构造控 高孔渗特征。储层物性相对较好。 制了石油的聚集位置。因此流动单元可预测目前剩余油富集区, B类:该类流动单元的渗透率主要分布范嗣为lO~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