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贮藏麦生态微生物迁移规律的安全评价与预警体系的构建-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论文.docxVIP

基于贮藏麦生态微生物迁移规律的安全评价与预警体系的构建-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基于贮藏麦生态微生物迁移规律的安全评价与预警体系的构建 摘 要 本论文在研究贮藏麦生态微生物迁移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了贮藏麦的安全评价与 预警体系。采用传统微生物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大麦及小麦表面的微生物进行 了分离纯化与鉴定,并对大麦和小麦表面的微生物进行了群落分析,发现大麦和小 麦在贮藏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演变规律和品质指标变化具有一致性;并得到了能够 反映相应麦新鲜度的正负生态指示菌,建立了贮藏麦生态微生物迁移规律的安全评 价体系。利用 DPS 数据处理系统分析了大麦的负向指示菌成团泛菌(M-4)和正向 指示菌黄曲霉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生长规律,对它们的生长状况进行数学模型假设, 最终得到了可接受的 Gompertz 和 Boltzmann 数学统计模型。最后探讨了成团泛菌 在不同发酵条件下对啤酒酵母超前絮凝的影响。 1.本文结合传统微生物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大麦及其麦芽微生物群落进行 了分离纯化与鉴定,得到了新鲜麦在贮藏初期的群落分布情况:大麦中分离得到了 8 株主要细菌和 7 株主要真菌,小麦中分离得到了 4 株主要细菌和 4 株主要真菌。 2.对不同贮藏时间、不同贮藏温湿度条件下的麦粒微生物群落动态演变进行了追 踪检测,得到不同温湿度贮藏条件下麦粒表面微生物的变迁规律。并根据其在贮藏 过程中品质的动态变化,以 95%发芽率为基准,得到了贮藏麦安全评价与预警体系: (1)小麦安全评价体系:正向指示菌黄曲霉占真菌群落的比例≤10%,负向指示菌 克雷伯氏菌占细菌群落的比例≥10%;(2)大麦安全评价体系:正向指示菌赫氏埃 希菌占细菌群落比例≥40%,负向指示菌成团泛菌占细菌群落比例≤60%。 3.利用 DPS 和 Minitab 数据分析软件,并结合专业数学建模方法对不同贮藏时间、 不同贮藏温湿度条件下大麦和小麦品质指示菌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在进行模型 验证以及培养基验证的基础上,建立了 Gompertz 预测模型和 Fail-safe 可接受的 boltzmann 平方根统计数学微生物生态预测模型。 4.在数理统计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贮藏大麦的负向指示菌成团泛菌在啤酒发酵 I 过程中引起酵母超前絮凝现象的机理,结果表明成团泛菌在麦芽糖标准培养液中的 絮凝因子分布在发酵液上清;其发酵产物胞外多糖 EPS 比成团泛菌菌体本身的絮凝 活性强,在 EPS 浓度为 0.9 g/L,温度为 20 ℃,pH 为 4 时对酵母标准悬浮液的絮凝 活性达到最大。 关键词:贮藏麦 微生物迁移 安全评价 预警体系 II The modeling of safety assessment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microorganism migration laws on stored grain Abstract The research modeled the safety assessment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stored grain, based on illustrating the microorganism migration laws. First, the microorganisms on the surface of barley and wheat were isolated, purified, and identified, using convention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methodologies. Microbial communities were also assessed and identifi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hanges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tested barley and whea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quality of malt and grain was used to generate microorganisms as an indicator for the quality of related grain freshness. Corresponding safety evaluation system was then established based on such correlation. Furthermore, the growth of negative-going indicator bacteria Pantoea ag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