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年研究生讲座.ppt
案例分析 1、病发“湿疹”,按中医病名国家标准属“湿疮”,又见局部渗出、结痂,舌苔白腻,病名导向和四诊所见都支持“清热除湿”为主的疗法。但观以前所求治中医也大多给予此类疗法,均无显效。 2、细察此案,以“舌质红绛,苔白而浮腻、剥落”的舌象关键,参合其他四诊所见,确诊该患之“湿热”征象为标,其本在于“阴伤血热”的核心病机。因阴伤不能制阳致使血热沸腾,蒸动本已亏虚之水津外渗而为“湿热”征象。 3、据上分析,处方上主以生地 玄参 麦冬 白芍 丹皮 紫草 勾藤、珍珠母等滋阴潜阳、清营凉血,以从根本上阻止阴津被蒸动而外渗为湿热,而佐以黄柏、砂仁、炒泽泻、白芷行气祛湿清热为辅。一诊方即收明显疗效,两月后病灶基本痊愈,可谓效如浮鼓。 4、本案如偏执于“湿疹”、“湿疮”,之名及苔腻、渗液之象而过用辛苦燥湿之法,则会加重阴伤不能制阳之病理,致使愈加血热阳亢而蒸动内亏之津液外渗为湿热,形成恶性循环。 二 基于经典对“湿热”“阴伤”同病、互病的病因病机探讨 ※(一)“阴液不足”助生“湿热”形成二者同病的病因病机 1、相火妄动为本,水津受蒸动为标之阴虚助生湿热的病因病机 刘完素首先提出“湿病本不自生,因生于火热怫郁”。 丹溪针对“阴不足,阳有余”的病机阐发,并非完全专一补阴而是在“阴不足”理论基础上,进行气、血、痰、郁的辨析,力主阴虚相火妄动可蒸动水津化生痰火湿热,反过来痰火湿热又灼伤真阴的论点,推动了“滋阴”“祛湿热”合治法的发展。故后世认为“震亨《局方发挥》出,而医学始一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医贯》:“阴虚火动,则水沸腾动于肾者,犹龙火之出于海,龙兴而水附;动于肝者,犹雷火之出于地,疾风豪雨,水随波涌而为痰”。说明如阴液亏虚,阳无所制而易偏亢甚则阴虚火旺,则邪热内炽,必煎熬津液,使水液搏结而成痰;或蒸腾津液,使水液蒸腾弥漫而成湿。 ※(一)“阴液不足”助生“湿热”形成二者同病的病因病机 2、素体阴虚失摄为本,湿热客居为标之阴虚助生湿热的病因病机 叶桂《临证指南医案》:“阴水素亏,酒食水谷之湿下坠,阴弱不能包涵所致”;阐述素体阴虚失摄为本,湿热趁虚客居为标之阴虚助生湿热的病因病机。 述评: (1)传统发病学与病因学一贯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而湿热为病,或从外感,或由内生,其为致病因素,属于病邪范畴;而阴液为濡养人体的精微之一,其为生理物质,属于正气范畴。正邪交争时,正气相对不足则病邪更易侵入。可见素体阴虚则易招致邪气(包括湿热)入侵,湿热侵袭也是以正气(包括阴液)亏虚为基础。阴虚与湿热,一正一邪,一虚一实, 只有合病之机,绝无对峙之意。 (2)叶氏所论阴虚致湿热之理,既符合临床实际,又和传统发病学与病因学的根本理论高度契合,足资后世继承发扬。 (二)“湿热”化燥导致“阴伤”的病因病机探讨 参考著作——薛雪《湿热病篇》,吴塘《温病条辨》 致病邪气——湿热、暑湿 温病病种——湿温病、暑温夹湿证(暑湿病) 现代疾病——表现为多个系统疾病 阴伤 湿热 湿热 - 阴伤 系统病 三、“湿热”与“阴伤”同病、互病的分型论治及案例举偶 (一)“阴伤”重而“湿热”轻型的分型论治及案例举偶 1、证候表现:有“湿热”和“阴伤”的共同表现 2、舌诊特征:舌质红甚至红绛, 或有裂纹 舌苔多为四边少苔而仅 中、根部浮腻苔 3、治法用药: (1)治疗原则:养阴津为主,渗湿热为辅,同步而不同量 (2)遣方用药:①主用、多用养阴津之品,选药应甘寒而不 滋腻之品,如玄参、生地、麦冬、白芍, 慎用熟地、黄精之属,以免滋腻碍湿。 ②辅用、少用化湿热之品,选药甘平、淡渗、 清润,如茯苓、竹叶、竹茹、薏米之属, 少用或慎用苦寒清热、苦温燥湿之品,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