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变与常近代法律制度建构的历史观照
广大朋友们,关于“变与常:近代法律制度建构的历史 观照”是由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 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关于“变与常”,无论古今中外,都有着莫名的热衷, 但却聚讼纷纭,未有定论。如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即说过 “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孔子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 叹,老子却有“不知常,妄作凶”、“知常曰明”之论。除却哲 学与文化,其他学科也有变与常之分,如数学上的“常数”与
变数”。可见,变与常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存,互相纠葛在
一起
传统中国,伦理等级分明,社会秩序井然,多数时 期呈现出稳定和谐的局面,因此在古代中国,“ ‘和’、‘均’、 ‘安’才是常道,冲突与矛盾则属变道。”但历史车轮行驶至 近代,西方的强势入侵,迫使中国不得不融入世界发展的大 洪流,从传统的“千年不变”突转为“十年一变”,中西文化冲 突成为时代的突出内容,“这是一个变的时代:从社会到个人, 从制度到思想,都在剧烈地变动着。”正是由于社会形势的日 新月异,一个多世纪来的史学界和法学界大都侧重于近代中 国社会趋变的一面,褒之扬之,即使间或有论述不变的一面, 也是基于批判的立场,贬之抑之。无疑,这一研究取向既与
近代中国的历史表象相契合,也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势 相一致,但却有意或无意中引导人们认为“变”是近代中国社 会的唯一面相,从而对近代以来中国的认识陷入一种单一的 平面景象之中,忽视了一直隐藏于社会实践中不变(即常) 的一面。
在强势的西方文明面前,中国本土文化与中国意识 处于弱化和简化的状态,失却了以往包容万象、吸纳异域文 明为己用的雍容气度;而自上至下、急功近利的富国强民意 愿更是生硬地将一个截然不同的异质社会和文明插入进来, 一个西方模式的“新社会”已初步成型。然而中国社会和文化 发展的连续性并未因此而被截断,传统文化精神仍牢牢地扎 根于日常生活实践之中。从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的“大变 法”,到沈家本的制订新律,再到清末新政、共和民国的建立, 以及南京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六法全书”体系,无不是以
“变” ?
“变” ?
即学习西方、移植西法为主导,从而形成一个双重
结构模式的社会。即一种西方的法律体系和司法模式己在明 面上建立,而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律的实际运作方式仍深受 传统法律文化精神影响,从制度到实践,整个法律的运行环 境仍深受传统制约,形成一个“制度与实践相悖离”的吊诡状
o
以商事法律制度建设为例,无论是商事裁判机构, 如大理院、商事公断处等的构建,还是一系列商事法规,如
商法总则、商事程序法、商事单行法等的草拟与出台,其中 无不饱含着浓郁的传统法文化元素。大理院乃是由传统的中 央司法机构——大理寺改制而来,商事公断处则建基于以往 的行会及其行议机制,而固有的商事习惯如合伙、担保、借 贷、居间等,均可以在有关商事法规中发现端倪。一言以蔽 之,在近代中国商事法律制度建构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变” 道占居主导地位,但“常”道仍或显或隐地对其不断产生影响。 这种现象不仅仅见之于商事法律制度建设,也同样见之于其 他部门法制建设。从某种角度来说,近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建 构是仿效西方移植而来一个庞大的西方法框架,而在框架内 却是中西杂糅,新旧混陈,且一直影响至今。譬如当前仍有 所留存的传统风俗习惯,国人的一些习惯性思维等则是有力 佐证。
制度建设如此,司法实践亦然。从官方司法机关到 民间裁判机构,无不在司法实践中重视援用本土法律资源。 以民初大理院为例,大理院通过颁布判决例和解释例的形式 来弥补法律法规的匮乏,将本土民商事习惯导入司法审判之 中,与法律条文形成互补,从而使得近代民商事习惯与西方 法律精神文明初步融合,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商事裁判机制。 官方如此,民间亦相若。民初的商事公断处在裁处商事纠纷 时,所依据的仍以本土商事习惯为主,以东渐而来的西法为 辅,甚至二者综合为用。这一情形,恰与官方行为相呼应,
形成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正如苏力所言:“从制度变迁的角度 看,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的相互沟通、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 妥协和合作将是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并且必然是一 种渐进式的制度创新。”而民间商事裁判机构——商事公断 处,虽然其存在与民族国家追求司法统一的目标及社会发展 大势相悖,并因此受到政府的挤压和抵制,但鉴于当时中国 的实际情况,其存在却是有着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这从当 时商事公断处的理案效果就可以看出来。以致经过近一个世 纪的发展,民间裁判在今天的中国仍有其生存空间。
清末民初,正是我国近代法律制度的草创时期。法 律制度的不完善,为习惯法的存在和实施保留了一定的法律 空间,一大批行之有效的商事习惯被引进法律条文、导入司 法实践等,不仅弥补了法律法规的不足,而且增强了现行法 律制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