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已经快要一年了,在这期间,我始终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组织的关怀和党员的帮助下,我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人际交往与健康 知识使人变得文雅,交际使人变得完善 ——(英)托.富勒 在现代社会人们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只有15%靠他自身的能力,而85%取决于人际关系。                         ——卡耐基 (一)人际交往的内涵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人际关系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个相互联系的成分组成的: 认知成分是理性条件,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 情感成分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关系,反映情感上的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 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 一、人际交往的概述 (二)人际交往的价值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心理健康:好朋友胜过好的医生 心理有问题的人常常是独来独往的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心理学家谢尔登?科恩所做的一项实验。 “社会联系与对感冒的易感性实验” 实验过程: 被试:276通过报纸广告招募的志愿者 社会网络评估:包括12种人际关系:配偶,父母,配偶的父母,孩子,其他亲密的家庭成员,邻居,朋友,同事,校友,志愿者同伴,非宗教性社团成员,宗教性社团成员。在每种人际关系中,如果与交往的对方在2周内至少面对面或电话交谈过1次,则该种人际关系得1分,总分为社会网络指数,在0---12分。 结论:只有0—3种人际关系的被试,与人际关系大于或等于6的被试相比,期患感冒的危险性要高3.2倍。社交交往越多,对感冒的免疫力也越强。 中西的区别 A B C 事业成功: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生人 工具性关系 熟人 混合性关系 亲人 情感性关系 关系由浅入深 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亡!”(刘心武语) 这一巨大“魔圈”的真正延续,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你必须学会珍惜,要真诚。 克里斯汀福特的“陌生人和朋友的社会支持”实验(1997) 实验任务:一个6分钟的演讲任务。 实验分组: 1组---研究者助手支持组:观众是陌生人,是研究者助手,经过培训,微笑,与被试有目光接触,并小声咕哝:“讲得好”,“对”等。 2组---朋友支持组:是被试自己带来的朋友,经培训,和助手支持组反应相同。 3组--研究者助手中性组:陌生人,安静的坐着,没有目光接触,没有反应。 结论之一:1、2组的被试在演讲时的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增加量显著小于3组的被试,而且2组的被试增加量显著小于1组的被试。这说明社会支持能降低个体对对急性应激源的心血管反应,朋友的社会支持大于陌生人的。 二.人际交往理论 ①(吸引)强化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伯恩和克洛利提出人际吸引强化模式,即人们都喜欢带给自己酬偿的人,而讨厌带给自己惩罚的人,前者引起积极愉快的感觉,因而产生吸引,后者相反。 人都喜欢爱自己的人,而讨厌恨自己的人,称为 好感回报性法则 喜欢导致喜欢 ② 社会交换理论 ③六位分割理论: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的,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这中间最多通过5到6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 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 他将一套连锁信件随机发送给居住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个人,信中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个收信人将这套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照此办理。最终,大部分信在经过五、六个步骤后都抵达了该股票经纪人。六度分割(也叫“六度空间”)的概念由此而来。 ④自我表露理论 所谓自我表露就是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自我表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可以增加他人对你的喜欢。自我表露本身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它给对方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你对他(她)相当信任,愿意有进一步的交往。而且,对他人的自我表露可以引发他人做自我表露,由此可以增进理解,相互信任。 ⑤交往分析理论(PAC)理论 交往分析理论又叫PAC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伯恩(Berne,T.A)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中都包括3种成分,就好像一个人身上的3个小我:父母、成人与孩童。 父母(Parent,简称P)身份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 ? 成人(Adult,简称A)身份表现了客观与理智。其行为表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