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0-4-16 * 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 脑膜癌病:肿瘤组织侵润脑膜 脑内肿瘤转移 脑外肿瘤转移:肺癌、乳腺癌 有时找不到原发病灶 影像学:MRI增强有脑膜强化 2010-4-16 * Case 1 患者女性,19岁,辽宁省 头痛、恶心、呕吐1月于2006-5-4入院 查体:神清,语利,双外展不充分,颈抵抗3横指,Kernig Sign(+),无其他NS阳性体征 头颅CT、MRI平扫未及异常 5月4日:压力300mmH2O,总细胞数800,白细胞60,单核55%,多核45% 5月9日:总细胞数14060,白细胞数60,单核40%,多核60%,蛋白2.13g/L, Glu2.1mmol/L,CL119mmol/L 5月11日病理:淋巴瘤阳性,黑色素瘤可疑阳性 2010-4-16 * Case 2 患者李文生,男性,51岁,2004-10-19入院 头痛半年,搏动性,加重两月,曾诊断偏头痛 血压160/100,发作性言语不清、右肢体活动不利,2004-10-4收入30病房,诊断脑梗死 初诊病毒性脑炎 血沉:8/10,8;18/10,12;21/10,6 体温:36.4~36.8℃,22/10上午36.8,下午37.7 两次腰穿 15/10:WBC0个,Glu3.76mmol/L,CL104.3mmol/L,pro2.35g 21/10:WBC5个,Glu4.40mmol/L,CL98.8mmol/L,pro2.5g 2004-10-22转胸科医院 2010-4-16 * Case 2:随诊 腰穿:WBC 151 鞘内给药3月,激素5月,住院8月 2005-11-10腰穿:压力190/60,蛋白稍高,细胞数0 用药:异烟肼、吡嗪酰胺、利福平 2006-04-12偶有头晕,无头痛,反应稍差,做家务 2010-4-16 * Case 3 患者女性,22岁,河北省人 原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治疗过程中头痛、发热、精神症状,有肺部感染的证据 多次腰穿 2010-4-16 * 治疗Treatment 三个原则 抗痨治疗:重症病例鞘内注射 对症治疗:降低颅内压,抗癫痫 支持治疗:全身管理 有效治疗的基础上,可用激素 2010-4-16 * 预后prognosis 取决于 病情的严重程度 药物的敏感性 是否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 婴幼儿和老年预后差 病情危重者可在短期内死亡 成人病死率15%左右 2010-4-16 * 2010-4-16 * 脑 囊 虫 病Cerebral cysticercosis 2010-4-16 * Overview 最常见的CNS寄生虫感染 由猪带绦虫幼虫寄生于颅内所致 脑膜、脑皮质、白质、脑室均可发生 主要流行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是我国北方症状性癫痫的常见病因之一 2010-4-16 * Pathogenesis 感染形式:外源性和内源性 虫卵经小肠消化液的作用,六钩蚴脱囊逸出 蚴虫随血循环或淋巴循环分布全身 主要寄生部位:脑、肌肉、皮下组织 2010-4-16 * Clinical manifestation 根据包囊存在的部位及临床表现不同,分七种基本类型 脑实质型 脑膜炎型 脑室型 高颅压型 卒中型 脊髓型 混合型 2010-4-16 * 脑实质型:临床症状与包囊位置有关 癫痫型:包囊于皮质,发生率50%~70% 精神障碍型:包囊于额、颞叶 脑瘤型:包囊多发或较大时,引起脑水肿,甚至颅内压增高,临床表现为高颅压和局灶体征 2010-4-16 * 脑膜炎型 寄生于软脑膜或蛛网膜的包囊破裂或死亡,引起脑膜炎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可反复发作 脑膜刺激征明显 侵及颅底出现相应的颅神经受累 可引起脑积水 2010-4-16 * 脑室型 包囊寄生于脑室系统 整个脑室系统均可受累 颅内压增高 梗阻性脑积水 Bruns征:第四脑室正中孔,可突然死亡 2010-4-16 * 高颅压型 包囊在颅内的部位不明确时 其实前述三型均可出现 头痛、恶心、呕吐、复视 眼底有明显改变 2010-4-16 * 卒中型 发生率2%~12% Lacunar infarction ,偶见大面积梗死 发生机理 包囊引起血管炎性反应,阻塞性动脉内膜炎 脑实质内较大包囊压迫临近血管,远端缺血 六沟蚴随血循环进入颅内血管——栓塞 2010-4-16 * 脊髓型 非常罕见 进入椎管内压迫脊髓 常在颈胸段出现硬膜外的损害 2010-4-16 * 混合型 上述各型可任意组合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两型以上即可称混合型 2010-4-16 *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便常规:可能发现绦虫卵或妊娠节片 CSF:慎重,防止脑疝形成 压力常高 WBC增高,LC和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Pro增高 Glu降低 免疫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