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标配片.ppt
高血压脑病 指血压骤然急剧升高引起的一种暂时性急性全面脑功能障碍综合症。 影像: 头颅CT:脑血肿所致弥漫性白质密度减低、脑室变小。 头颅MRI:较头CT敏感,呈长T1与长T2信号。 有人认为:CT和MRI显示的顶枕叶水肿是高血压性脑病的特征。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的局灶性异常扩大,约1/5的病例为多发。先天性动脉瘤约占80%。约90%起自颈内动脉系统,10%起自椎-基底动脉系统。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 左侧裂区动脉瘤 无血栓动脉瘤,T1WI与T2WI均为无信号流空影。 有血栓形成时多呈环形层状排列的高低相间的混杂信号,亚急性血栓T1WI、T2WI像均为高信号,慢性期血栓含铁血黄素沉着呈瘤周及壁内黑环形影。 MRA上动脉瘤显示为与载瘤动脉相连的囊状物。 MRI影像 鞍上池区动脉瘤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颅骨骨折:凹陷骨折、多发骨折、颅底骨折、开放性骨折,并导致颅内积气。 临床 颅骨骨折或脑膜血管断裂形成。最常见脑膜中动脉因颞部骨折而断裂,形成中颅窝血肿,95%伴颅骨骨折。典型表现:原发昏迷→短暂清醒→再度昏迷,形成中间清醒期。 CT表现 ①颅板下边缘光滑的凸向脑面的梭形高密度影,CT值50-70Hu。 ②血肿不超越颅缝,但在失状窦处由于失状窦破裂出血可越过中线。 ③血中下脑组织受压,致同侧脑室受压、移位,但由于有硬膜阻挡,占位效应相对轻。 ④慢性时,血肿机化形成较厚纤维组织膜,钙化后形成壳壁 硬膜外血肿 左顶部硬膜外血肿,同侧脑实质受压, 侧脑室受压、移位。 硬膜下血肿 临床 血肿聚集于硬膜下层与蛛网膜间,主要由于脑组织处于快速运动时突然受阻,造成对侧部位的减速性损伤,又称对称性损伤,半数合并脑搓裂伤。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伤后可有短短暂中间清醒期,继而颅压增高、脑水肿症状。 血肿在伤后不同时间形态变化各异,分为三个时期:急性、亚急性、慢性期。 CT表现 ⑴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内,颅骨内板下均匀新月形高密度影,CT值约50-80Hu。可跨越颅缝。 ⑵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4天-3周内,颅骨内板下新月形等密度、高密度混杂密度影,可见下部致密、上方低密度的液体界面。邻近脑皮质均匀受压、脑沟消失,灰白质交界区被均匀推向内侧,同侧脑室受压移位、闭锁,中线结构移向对侧。 ⑶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周,血肿包膜形成,凝血块液化,形成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影,密度接近脑脊液。 急性硬膜下血肿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 左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同一病人,慢性硬膜下血肿 男91左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2010-4-7 2010-5-5复查 2010-7-7复查, 2010-8-3复查 2010-10-8复查 脑挫裂伤 临床 受伤后脑组织水肿、静脉淤血、渗血及毛细血管点状出血。多数因头部运动中受撞击造成的对冲性损伤引起。典型表现:意识障碍,一时性昏迷、清醒后有伤前情景记忆力丧失。颅高压、脑膜刺激征。 CT表现 ⑴皮质区水肿,伴点片状出血灶,称灶状出血,可在数小时内扩大、融合引起脑疝。 ⑵脑内血肿。 ⑶血肿周围水肿伴占位效应。 ⑷迟发性血肿:最晚可在伤后72h。 双额叶脑搓裂伤 脑外伤后遗症 脑积水 脑萎缩 脑室穿通畸形囊肿 左侧基底节脑软化灶,与邻近侧脑室形成穿通畸形,左额部局限性脑萎缩,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思考题 腔隙性脑梗塞的定义? 急诊怀疑脑血管病的病人,CT扫描为正常时,是否可以排除脑梗塞? 临床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时,CT扫描是否可以为正常? 硬膜下血肿的病人,CT示病变为混杂密度时,其属于该血肿的哪一期?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2010-10-8复查 MRI检查:脑梗死数小时内,MRI即有信号改变。呈长T1及长T2信号。 与CT比较:MRI具有显示病灶早,早期发现。大面积脑梗死,清晰显示小病灶及后颅凹梗死灶。病灶检出率达95%。弥散加权MRI可于发病后半小时,即可显示长T1及长T2梗死灶。 影像学表现 右侧颞顶叶交界区分水岭脑梗死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无血管区 。 腔隙性梗死 指发生于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及脑干的缺血性微梗死。占脑梗死20%。 影像: CT:可见深穿支供血区单个或多个直径2~15mm病灶。形态:圆形、卵圆形、长方形或楔形腔隙性低密度灶,边界清晰,无占位效应,强化呈斑片状强化。以基底节、皮质下白质和内囊多见,其次为丘脑和脑干。 MRI:T1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高信号;T2加权像显示几乎可达100%,并能区分陈旧或新发病灶。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