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播学研究 国际新闻界 2012.03
[文章编号] 1002-5685 (2012)03-0042-07
文化、权力与多元性:
关于媒介批评学科体系建设的思考
□ 常 江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 随着大众传媒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旨在为观察、分析、阐释错综复杂的媒介现
象提供理论与方法的传播学分支学科———媒介批评——— 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然而,目前我国的媒介
批评学科体系中存在着包罗万象、还原主义和重理论轻实践的三种倾向,制约着媒介批评学科的发
展。本文认为,媒介批评学科体系的建构需在文化、权力分配与多元性的框架内展开,赋予该学科以真
正的批评力量,切实推动社会变迁。
[关键词] 媒介批评;文化研究;大众传媒;新闻教育
Culture, Power and Diversity :
Re-Constructing the Media Criticism Theories
CHANG Jia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 Media criticism has been gaining importance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ss media and modern
society. This paper claim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a criticism should be conduc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ultural
studies, and focu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and the diversity of ideas that formidably shape the media ecology.
Key Words: Media Criticism, Cultural Studies, Mass Communication, Journalism Education
[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所谓“批评”,在学术研究的视野内,乃是对一个 相较古老的文学创作而言,大众传媒的出现已是
学科及其对应的具体社会现象进行的总体性反思。西 相当晚近的事。尽管印刷术在 15 世纪与 16 世纪之交
方文学领域的批评早在古希腊时代即已出现雏形。亚 即已在欧洲普及开来,但直到17 世纪,荷兰、德国、英
里士多德(Aristotle)在《诗学》(Poetics)一书中,对诗歌 国、法国等主要国家才出现定期出版的报刊;而这些
的类型和样式做出总结并首次提出 “模仿说” 依靠印刷术得到大量机械复制与广泛传播的文化信
(mimesis)与“净化说”(catharsis),形成了当代文学批 息载体,直至“便士报”模式诞生,才可被称为真正意
评范畴内最基本的观念。文学批评如是,艺术批评如 义上的“大众传媒”。在不足500 年的发展与流变中,
是,媒介批评也不例外。在很大程度上,一个学科是否 人类的传播活动从私人的、 自发的信息交换行为,转
建立起成熟、稳健的批评体系,是衡量该学科发展水 变为公共的、自觉的、伴随着权力与利益分配的机构
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5年论“有呼吸”的互联网编辑 思维.pdf
- 2014年延伸纸媒价值,产业反哺 报业.pdf
- 2015年优质资源与优势媒体的整合——儿童选秀节目《中国新声代》传播策略 分析.pdf
- 2014年谣 言心理的三个研究维度_理论整合与现实 关照.pdf
- 2015年论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经营的创新 模式.pdf
- 2015年_中国传媒产业发展中制度因素影响实证 研究.pdf
- 2014年仪式化生存_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面向与表征 模式.pdf
- 2015年_中国传媒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 研究.pdf
- 2014年政务微博的品牌 塑造.pdf
- 2015年_中国梦-我的梦——试论“梦娃”的文化 功能.pdf
- 2016年从纸质出版到数据库建设-出版业转型路径探究——以“自然灾 害·旱灾(2001—2010年)数据库”建设 为例.pdf
- 文化意象的构造与生产——视觉修辞的心理学运作机制探.pdf
- 2016年认知传播视阈下的电视批 评观.pdf
- 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pdf
- 新公共外交_软实力视野下的全民外.pdf
- 2015年媒介传播从受众到用户模式的转变与媒介 融合.pdf
- 新媒介策略_“长尾”时代的双重博.pdf
- 新媒体_概念界定的三条线索_彭.pdf
- 2016年大数据时代广告代理行业的转型策略——基于竞争环境和受众的 变化.pdf
- 新闻≠传播≠媒体——对《新闻教育错在那里》一文的思考与回.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