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印章“意与古会”与“我书意造本无法”解析.docVIP

邓石如印章“意与古会”与“我书意造本无法”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邓石如印章“意与古会”与“我书意造本无法”解析 编者按:邓石如曾刻有两枚印章:“意与古会”与“我书意造本无法”, 这是对其书刻的回顾与总结,其一生的书法实践活动在这两枚印章中得到 了很好的印证。本文从邓石如篆书的取法与变法角度阐释了 “意与古会” 和“我书意造本无法”两枚印章的内涵。入古出新,熔铸情意,纳自然物 象,创为新格,不失为一条可资借鉴的书学之路。 清代被包世臣誉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的书家邓石如曾刻有两枚 印章:“意与古会”与“我书意造本无法”。细细品味这两枚印章的意蕴, 不难发现,它们正是其书法入古出新、融古求变的完美写照,而他一生于 书刻的身体力行又似乎都在诠释这两枚印章的内涵。邓石如于篆隶川功最 深,篆隶书入神品。现就其对篆书的追摹与改造,对篆书的临古与创新, 试作解析。 意与古会 众所周知,篆书是书体的发端,是隶、楷、行、草的“母体”,“不习 篆隶,纵然写到最妙处,也只是俗格”(傅山语)。然而,两千多年来,以 篆书名家者,可谓凤毛麟角。李阳冰有一句名言流传一千多年:“斯翁之 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李肇《国史补》)自“秦丞相 斯变仓颉籀文为玉箸篆,体尚太古,谓古若无人……故拔乎能成一家法式, 历两汉、三国至陏代,更八姓,无有出其右者”,随着清代金石考据学的 勃兴、碑派审美思想的出现以及一批杰出书家的身体力行,冰在清代耸起 一座篆书高峰。尤其是邓石如,他以羊毫作篆,以天悟从李斯、李阳冰的 石刻字迹屮得笔法,上承秦汉,下开百?t,树一代新风,立一家风范。其 在篆书上的追摹最合“意与古会”。 师承家学。金天羽《邓石如传》中说:“祖士沅……精书史……所 作书浑朴如其为人。……父一枝……多冰艺,工四体书,尤长篆籀,善摹 印。……石如少孤贫,逐村童,采樵,贩饼饵自给。暇即从诸长老问经书 句读,又摹其父篆刻及隶书甚工。”这些说明邓石如在书法篆刻上首先得 之于祖父和父亲的传授。其家学宄竟如何,我们无可考证,也无需考证。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邓氏的书法启蒙得益于家学的渊源,书法兴趣得益于 家学的熏陶。“邓石如十七岁那年为‘潇洒老人’所作《雪浪斋铭并序》 篆书,就博得许多人的好评”。 宗法“二李”。邓石如的篆书和当时的洪亮吉、孙星衍、钱坫一样, 都是学李阳冰的,学习李阳冰的《谦卦传》,以瘦劲为宗。但邓石如并没 停留在《谦卦传》上,而是更进一步地研究了秦汉之际的“残碑断碣”, 上追李斯,更得史籀及周秦以来“金石铭识”的神髓。“石如善篆书,余 不能,然亦不可以晋以后书格成法鉴也”[见乾隆五十年(1785年)梁山 献赠邓石如字册跋尾,安徽省博物馆藏]。包世臣也曾说过:“山人(邓 石如号完白山人)篆法以‘二李’为宗,而纵横阖辟之妙,则得之史籀, 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当额文为尤近。”(包世臣 《笑倦游阁文集》)从穆笑天编撰的《中国书法全集?邓石如卷》看,邓石 如早期的篆书作品酷似李阳冰的铁线篆,如他在39岁(1781年)前后所 作的《谦卦篆书轴》、《周易说卦篆书轴》、《赠古堂篆书联》、《上栋下宇篆 书联》等;而在其39岁以后(即1781年至1791年间)篆书作品H益显 现出李斯《峄山碑》、《泰山碑》、《琅?e刻石》等玉箸篆的风貌。如:《赠 曹俪笙四体书屏》中的篆书屏,《梅国记篆书屏》、《诗经南陔篆书屏》等。 博约秦汉。邓石如篆书以“二李”为宗,又能不为“二李”所囿, 跳出“二李”,博约而化。在他30岁前后,经梁山献推荐成为金陵梅家的 座上客,得以见到梅家的“秘府异珍”和秦汉以后的历代许多金石善本, 于是“山人既得纵观,推索其意,明雅俗之分,乃好《石鼓文》,李斯《峄 山碑》、《泰山刻石》,汉《开母庙阙》、《敦煌太守碑》,苏建《国山》及皇 象《天发神谶碑》,李阳冰《城隍庙碑》、《三坟记》等等。每种临摹各百 本,又苦篆体不备,手写《说文解字》二十本,半年而毕。复旁搜三代钟 鼎,及秦汉瓦当碑额,以纵其势、博其趣。每H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 分尽墨乃就寝。寒暑不辍,五年,篆书成”。其自述学篆经历也云:“余初 以少温为归,久而审其利病,是以《国山石刻》、《天发神谶文》、《三公山 碑》作其气,《开母石阙》致其朴,《之罘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 以鬯其致,彝器款识以尽其变,汉人碑额以城其体。”所以,其篆书表现 出“茂密浑劲,苍古奇伟、雅健妙丽”的特色。正如康有为所说:“所见 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 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能成效。” 道法自然。自然是书法的大本原,是书法的根本所在,因为书法是 人根据自然之理创造的。蔡邕谓“书肇于自然”,张怀??说,书法形象“有 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岩谷相倾于峻险,山水各 务于高深,囊括万殊,裁成一相”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