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docVIP

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 王桂梅刘明 (克拉玛依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9) 【摘要】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被广泛的使用,然而在导 管长期留置过程中导管相关性感染(CRBSI)的发生率相当高,感染率约为5.3/ 千导管日,其中死亡率约12%?24%[1]。木文综述为护理人员针对相关风险因素 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提供指导,从而降低PICC的血流感染率。 【关键词】导管;血流感染;原因分析:护理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 (2016) 20-0063-02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nursing of PICC 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are reviewed WangGuimei, Liu Ming.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Kara may City, Xinjiang, Karamay 834009, China 【Abstract】 Peripheral vein i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 has been widely used.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catheter long-term indwelling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 (CRBSI) is of very high incidence, infection rate of about 5.3 per thousand catheter, with mortality of about 12% to 24% [1]. This review for nursing staff in view of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for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reduces the blood flow rate of the usm. 【Keywords】 Catheter; Bloodstream infections; The reason analysis; Nursing progress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断定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带有 血管内导管或者拔出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 有发热(〉38°C),寒颤,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显的感 染源。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分析 2.1内源性感染因素 患者免疫功能受损,年龄le;l或ge;60岁,高铁负荷、大剂量促红素、贫 血、低蛋白、糖尿病、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手术史、甲状旁腺疾病、和尿毒症毒 素的蓄积共同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功能下降。据研究显示,患者免疫能力和静脉置 管的感染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免疫能力越差,感染概率越高。 2.2外源性感染因素 皮肤屏障功能破坏、输入受污染的液体或微粒、护士的穿刺技术、无菌技术、 导管维护技术及留置导管的吋间长都可能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另外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出汗多,汗液成为细菌的培养基也会诱发局部感染。 2.2.1皮肤屏障功能破坏PICC置管为侵入性操作,如果无菌操作不严,皮肤 上的微生物不能被消毒剂完全消火,穿刺置管时易将细菌带入血液循环,成为细 菌感染的通道。 2.2.2输入受污染的液体由于中高浓度的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是细 菌的良好培养基,若不慎将受污染的药液经PICC导管输入,细菌就会停留于导 管内生长繁殖,而且很难被抗菌药所杀火。 2.2.3输液微粒污染输液、药液配置过程中的多次加药均会将微粒带入药 液中,输液环境中的细小微粒也可以进入药液从而造成导管内血流感染。 因此,微粒污染是输液中普遍存在的并发症. 2.2.4操作技术导管相关性感染是中心静脉置管最常见的并发症,穿刺次 数与感染的发生呈正相关,反复穿刺破坏了血管内膜及皮下组织,操作吋间延长, 无菌物品暴露过久均可增加感染机会。 2.2.5导管的因素不冋材质的静脉导管对微生物的黏附能力影响不同,0 前PICC导管材料主要为聚氯乙烯,硅胶、聚氨酯等材质。聚氯乙烯材料的导管 其表面不规则,利于血小板粘附形成袖套样纤维蛋白鞘。聚氨酯导管结实但不坚 硬,在体内可随体温变化而变得柔软,奋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纤维蛋白黏 附性,感染发生率更低。硅胶导管表面光滑、柔软、与人体组织相容性好,其抑 菌能力较强,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