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与善:素食斋饭作为安养文化的根隐喻———基于佛教安养院的饮食人类学考察.pdfVIP

膳与善:素食斋饭作为安养文化的根隐喻———基于佛教安养院的饮食人类学考察.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思想战线      2018年第3期 第44卷 №3,2018Vol44 膳与善: 素食斋饭作为安养文化的根隐喻     ———基于佛教安养院的饮食人类学考察 陈  昭① 摘  要: 佛教安养院老人日常饮食及相关活动, 能揭示安养文化的多重意义。 如果将 素食斋饭视为佛教安养文化的根隐喻, 可以将素食从安身、 养心、 安魂三个层面对佛教安 养文化进行界定和阐释。 从安养院的管理模式体现出的安身, 由养心概念出发的吃素习 惯, 从而形成的身份认同, 以及食素与养老伦理、 佛教生死观之间形成的安魂, 是这种现 象的三种表象。 在此意义上, 老人们在佛教安养院安享晚年, 也意味着对于素食的完全接 纳, 遵照佛门戒律安养以求往生安魂的生活。 关键词: 素食; 安养文化; 身份认同; 养老伦理; 群体秩序 - - - 中图分类号: 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778X (2018) 03 0057 07 引言: 作为文化隐喻的饮食观念和行为 人类生活方式的相关研究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人类学对于不同群体食用食物及进食方 式的研究由来已久。 西方饮食人类学研究有两大理论流派。 以马文 ·哈里斯为代表的唯物论学 派, 在影响不同群体对食物的选择与偏好的诸多因素中, 强调饮食的自然环境基础、 实用功能。 哈里斯引证生理学、 营养学、 生物学、 遗传学等多学科文献资料, 针对诸多饮食人类学个案进行 ① 研究, 解释饮食的文化差异。 杰克 ·古迪在非洲与欧亚社会的大背景下, 对比分析西非菜肴的 ② 生产、 制作和消费的整体过程, 揭示不同社会结构的差异以及改变或保留差异之策略。 西敏司 将加勒比地区的蔗糖生产、 英国大规模的蔗糖消费、 糖的全球性传播, 以及糖从奢侈品转变为工 业化商品的过程置于广阔的政治、 经济、 文化背景之下, 呈现糖在不同阶级与历史时段的意义变 ③ 迁。 如果说哈里斯、 古迪及西敏司的饮食文化研究高度奉行了唯物观和社会分层论,那么以列维 · 斯特劳斯和玛丽 ·道格拉斯为代表的唯心派,则强调饮食行为方式的思维和心理基础。 列维 ·斯特劳 斯在 《神话学:生食与熟食》 中, 以结构主义分析神话中支配心智运作的深层规律。 “生与熟” 概念 远不只于对食物的处理方式和食物营养学意义,更区分了自然与文化的范畴。 一系列以 “生与熟” 对 ④ 照组为代表的对立概念,建立了一套严谨的认知逻辑。 玛丽 ·道格拉斯将包括饮食禁忌在内的禁忌 视为一种自发编码实践, 以食物解读身体概念和象征意义, 由饮食禁忌切入日常生活的象征含义探 讨。 她在 《洁净与危险》 一书中, 提到食物与族群、 宗教的关系, 从涂尔干的分类理论角度分析 ①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互助养老研究” 阶段性成果 (16ASH012);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 领军人才项目 “民间养老模式” 阶段性成果 (2016THZWLJ09) 作者简介: 陈  昭,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北京, 100084)。 ①Marvin Harris, Good to Eat:Riddles of Food and Cultur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85. ②Jack Goody, Cooking, Cuisine, and Class:A Study in ComparativeSociology, CambridgeShireandNew York: 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③Sidney Wilfred Mintz, Sweetness and Power: the Place of Sugar inModernHistory, New York: Viking, 1985 ④

文档评论(0)

江南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