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河沿岸地下水循环演化研究-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论文.docx

滦河沿岸地下水循环演化研究-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Groundwater Cycle along Luan River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Candidate:Wang Xiaoxi Supervisor:Prof. Wang wenke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China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本论文得到长安大学承担的“滦河沿岸区域水循环演化研究”的资助。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摘要 滦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短缺、水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供水水源较单 一、后备水源地匮乏,地下水超采严重。这些已成为制约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 要问题之一。因此,研究区域地下水循环规律,查明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为 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本文在充分收集和利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剖面,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 导,采用野外调研、室内分析,综合应用环境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数值模拟等手段 研究滦河河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及滦河沿岸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主要结论有: (1)河水主要为低 TDS 的 HCO3?SO4 型水,水平分带不明显,而沿岸浅层地下水 整体上沿地下水径流方向 TDS 逐渐升高,水化学类型变化为:HCO3 型→ HCO3?SO4 型 → Cl?HCO3 型。 (2)河水与地下水水力联系密切。山间盆地地下水补给河水。至冲洪积平原转变 为河水补给地下水。冲洪积平原的下部直至入海口,河流与地下水呈现左岸排泄右岸补 给的互补状态。 (3)地下水的最终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排泄方式主要为人工开采和蒸发,在不 同区域存在向地表水体的汇流排泄及地表水体的补给。地下水循环模式主要有三种:① 山间盆地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向河流排泄,径流速度快。更新速率能力强, 地下水年龄小(40a)。②冲洪积平原的中上部(剖面 III、IV),地下水接受河水(50%-60%) 和大气降水(40%-50%)补给,径流速率减慢(0.15-0.25m/d),但更新能力仍较强。③冲 洪积平原下部及冲积海积平原含水层渗透性变差,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地 下水径流速度慢(0.05m/d),地下水更新能力差,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关系主要为左 岸补给右岸排泄,河流渗漏补给量大于排泄量。 (4)比较适合作为备用水源地的区域为在冲洪积平原的中上部,在该段傍河取水, 将激发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同时减小潜水蒸发量,即可充分利用上游水库弃水又可 以减小局部的潜水强烈蒸发,并且避免引起海水入侵等问题,有利于水资源及环境的可 持续发展。 关键词:滦河、地下水循环、数值模拟、同位素、水化学 i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Abstract The drainage basin of Luan River is one of the most water shortage districts in China. The water-supply source is single and the reserve water is scare in the area. These problems confin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refore, exploring the groundwater cycle and finding out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ndwater and surface water are important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regional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reasonable exploi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ed achievements of this area, this paper selected typical profiles and was guided by groundwater system theory to explore the patterns of groundwater circulation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ab analysis coupling the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isotope, hydro-geochemistr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results are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