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中草药.ppt
* 苦楝子 【别名】土楝实、苦心子、楝枣子、楝果子、土楝子。 【来源】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楝的果实。 采收和储藏:秋、冬两季果实成熟呈黄色时采收,或收集落下的果实。晒干、阴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旷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2.生于海拔500-2100m的杂木林和疏林内或平坝、丘陵地带湿润处,常栽培于村旁附近或公路边。 资源分布:1.分布北至河北,南至广西、云南,西至四川等地。2.分布于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 苦楝子 【药理作用】苦楝子的乙醇浸液、水浸液及煎液的抗真菌实验证明,乙醇浸液抗真菌作用最强,10%楝子乙醇浸液即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尤其对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呈现较强的抑菌作用,而水浸液和煎液的抑菌作用较差。【炮制】1.《瑞竹堂方》:破四片。2.《本草备要》:去皮,取肉,去核用。3.《医宗金鉴》:泡去核。现行,取原药材,拣净杂质。用时捣碎。4.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蛀,防霉。【性味】苦;寒;有小毒【归经】肝;胃经【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杀虫。主脘腹胁肋疼痛;疝痛;虫积腹痛;头癣;冻疮【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涂。行气止痛炒用,杀虫生用。【注意】脾胃虚寒者禁服。不宜过量及长期服用。内服量过大,可有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甚至中毒死亡。 * 苦楝叶 【来源】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楝 和川楝的叶。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理作用】苦楝叶的不完全纯化物能抑制病毒对哺乳类动物细胞的感染,其抑制高峰出现在作用后的2小时,且能维持15小时以上,随后下降,但如再次加入苦楝叶提取物,又能出现抑制高峰。与苦楝叶提取物一起培养的细胞的上清液中未测到干扰素,细胞提取物中双链RNA依赖蛋白激酶也未增加。苦楝叶提取物作用后细胞的抗病毒的状态不能通过细胞间的流动物传递也不能通过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传递。苦楝叶提取物的作用依赖于细胞活跃的新陈代谢,而放线菌素D可部分逆转之。以上说明苦楝叶的该提取物非干扰素样的物质,其抗病毒的活性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 苦楝叶 【性味】苦;寒;有毒【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杀虫止痒;行气止痛。主湿疹瘙痒;疮癣疥癞;蛇虫咬伤;滴虫性阴道炎;疝气疼痛;跌打肿痛【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或绞汁涂。内服:煎汤,5-10g。 * 苦楝皮 【来源】楝科乔木植物楝树 和川楝树 的根皮或树皮。剥取根皮或干皮,刮去栓皮,洗净。鲜用或切片生用。 【性昧归经】苦,寒。有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杀虫,疗癣。 【用法用量】煎服,6~9g。鲜品用15~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需文火久煎。 * 苦楝皮?【应用】 1.用于蛔虫、蛲虫、钩虫等证。本品有杀虫之效,对蛔虫、蛲虫、钩虫均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可单用本品水煎、熬膏或制成片剂服用;亦可与使君子、槟榔等配伍,以增强杀虫作用,如化虫丸。若以本品配伍百部、乌梅,煎取浓液,每晚保留灌肠,连用2~4天,用治蛲虫证,则疗效更佳。单用苦楝皮制成25%水煎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或用鲜苦楝根煎成100%水煎剂内服,治疗胆道蛔虫症,临床均有显效。 2.用于疥癣湿疮。本品苦寒、有毒,能除湿热、杀虫止痒,故治疗疥疮、头癣、湿疮、湿疹痛痒等证均效。常单用本品研末,醋或猪脂调涂患处即可。 * 苦楝花 【来源】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楝Melia 和川楝的花。 采收和储藏:4-5月采收,晒干、阴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旷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2.生于海拔500-2100m的杂木林和疏林内或平坝、丘陵地带湿润处,常栽培于村旁附近或公路边。资源分布:1.分布北至河北,南至广西、云南,西至四川等地。2.分布于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祛湿;杀虫;止痒。主热痱;头癣【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涂。 * 两面针 * 两面针 * 两面针 【别名】入地金牛、红心刺刁根、红倒钩簕、两背针、双面针、双面刺、叶下穿针、大叶猫枝簕、上山虎、下山虎、山椒【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两面针的干燥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或段,晒干。 【性味】苦、辛,平;有小毒。【归经】归肝、胃经。【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胃痛、牙痛,毒蛇咬伤;外治汤火烫伤。【用法用量】5~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患处。【注意】不能过量服用。忌与酸味食物同服。【贮藏】置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