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尊的波動與價值的機遇條件 Rogers:人們擁有一種相對穩定的自我價值感或自尊。 Crocker與Wolfe(2001)根據Rogers自我概念的延伸,認為個體的自尊平均而言雖是相對穩定的,但會根據情境中的正向與負向事件產生波動,這些正負向的事件便稱為自我價值的機遇條件(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 一事件對自尊的影響程度端視個體覺知該事件對其自我價值的重要性。 ex. 研究所錄取與否的實驗 自我概念的研究趨勢 Rogers的討論偏向全面性的自我感。 認知取向偏向認為人具有多重自我觀點的可能性,並依情境而有所變異。 雖然近年來多數對於自我的研究都採認知取向,但也有研究讚同Rogers觀點,認為高自尊是個人對自己無條件的情感感受,並不倚賴於個人對任一正向特性或情境的知覺。 近年在理論與研究方面的發展 內在動機的目標與真實性 對真實性概念的研究 認為個體的行為舉止是根據其自我概念而來,而非根據會產生虛假自我形象的角色。 對真實性概念的研究趨勢與Rogers等人本、現象學取向的心理學家概念一致,跨情境的行為一致並非真實性概念的重點,而是隨著情境不同,個體自發性的改變他們的行為,而在所有的特殊情境中,都認為自己是真實、誠實地面對自我。 個體所追求的目標 個人在追求自我決定、內在動機相關的目標,相較於追求強迫的、外在的目標會表現出較大的努力與毅力,也與個體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幸福感有密切相關。 目標的內容並不能夠決定目標的動機屬性,也就是說,目標被追求的理由才是關鍵。 內在動機原則存在文化特殊性,Rogers所強調的自我實現可能較適合用來了解生活在西方文化下的人。 近年在理論與研究方面的發展 自尊的跨文化比較 正向自我關懷是人類通則? 人們藉由與家庭、社群和文化中更廣的組成分子互動,以形成自我感---自我歷程可比生物歷程一樣有其通則嗎? 而Rogers是以北美地區的臨床經驗來發展他的理論---每個文化的基本教義中都重視自我,認為個人的成就可以產生應該提升自我幸福感的信念,並教導人們必須有正向自我關懷的需求嗎? 以日本與美國文化為例 Heine、Lehman、Markus與Kitayama(1999)的研究顯示,自尊隨文化而有所變異: 美國 日本 大部分的人報告相對高的自尊(負偏態) 報告高自尊與低自尊人數一樣多(常態分布) 致力某些心理策略以維持高自尊 並沒有清楚一致的自尊維持策略 傾向自尊提升,自我批判及實際我與理想我間的差距,對北美洲人的憂鬱傾向有預測力 傾向自我批判,但自我批判及實際我與理想我間的差距,對日本人的憂鬱傾向預測力並不強 使用維持正向自我觀感的心理策略,在強調高自尊文化中維持高自尊感 強調自我批判及改善,以融入其文化 對理論的評價 資料基礎 資料必須是客觀性的。 如果只限於探討人們報告的現象,可能會忽略人類意識以外的變項(內隱信念)。 限制:外顯的測量、缺乏文化多樣性。 Rogers非常清楚現象學取向需接受的挑戰與質疑,但他認為此取向是相當有價值的,也是心理學中必要的一種研究取向,但並非是唯一的研究取向。 Rogers也使用像Q分類法的測量方法來收集其理論的資料依據。 對理論的評價 系統性 其理論雖明確定義了基本的人類傾向,但缺乏整體理論的一致性與Freud理論的精緻性。 當Rogers理論發展後期,已清楚界定親子互動、自我概念與心理困擾的基本模式,也界定出這些狀況間的影響關係: ex.童年經驗如何影響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又如何 對情緒造成影響。 Rogers較致力於其治療歷程(個人與團體治療)的專業發展而非理論建構。 Rogers 相當注重人的社會性,卻忽略了生物學。 對理論的評價 範圍的廣泛性 相對於Freud,Rogers對潛意識的作用與其對行為的動力鮮少提及 考慮演化背景、情緒、環境的交互影響 將人類行為動力歸之於謀求自我充分發展而被評為單純、天真、一廂情願,人性本善的主張也無從由科學方法驗證。 臨床應用 強調個案與治療師之間的關係 建立客觀的方法,衡量不同治療取向的幫助 個案 VS. 病患 Rogers主張的自我概念發展自他所熟悉的西方世界價值觀,自我的基本結構與對正向關懷的需求實際上卻隨文化而有所變異,在跨文化的適用性上未必能吻合。 參考文獻 Rogers, C.R.(1961). 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London: Constable. Rogers, C.R.(1980). A way of being.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參考書目 Lawrence A., Pervin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