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八情感性精神障碍课件分解.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八情感性精神障碍课件分解.ppt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可编辑 可编辑 *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 情感性精神障碍 *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 概念及特征 分类及流行病学特点 病因与发病机制 治 疗 第一节 概述 *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 概念 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又称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功能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 *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特征 1.功能性疾病 2.高涨和低落可交替发生 3.多伴有认知和行为改变 如躁狂病人往往自我评价过高。抑郁病人往往自我评价低。 4.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 躁狂发作多在春末夏初,抑郁症好发季节多为秋冬。 5.一般预后较好,不留人格缺陷 *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 分类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将情感性精神障碍主要分类为: 双相障碍 躁狂发作 抑郁发作 持续性心境障碍 其他或待分类的心境障碍 *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 流行病学特点 根据1982年国内在12个地区开展的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情感性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为0.07696%,抑郁性神经症的患病率为0.311%,而农村(0.412%)高于城市(0.209%)。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大约3∶2,其抑郁症的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2倍。 *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1.家系研究 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中,有家族史者为30%~41%。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2.双生子研究 国外研究发现单卵双生的同病率为56.7%,而双卵双生为12.9%,但遗传方式尚不清楚。 *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 (二)生化因素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中枢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递质代谢紊乱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 (三)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在情感性精神障碍(尤其是在抑郁症)的发病中作用尤为突出,92%的抑郁症病人发病前有促发的生活事件。 *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 治疗 治疗原则 双相障碍应遵循长期治疗的原则。抗抑郁药物是当前治疗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药物,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 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 改良电痉挛治疗 心理治疗 *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 躁狂发作:①碳酸锂:是治疗躁狂发作的首选药物,既可用于躁狂的急性发作,也可用于缓解期的维持治疗,总有效率80%。;②抗癫痫药:主要有酰胺咪嗪(卡马西平)、用于治疗躁狂发作或双相障碍维持治疗。 药物治疗 *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 抑郁发作:主张单一用药,尽可能选用最小有效量,如疗效不佳时,应逐渐增加剂量至有效治疗量。几乎所有抗抑郁药需治疗2~3周才开始起效,如用药6~8周无效时,应考虑换药。急性症状控制后,需维持治疗以预防复发。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有①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等;②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双重摄取抑制剂:如万拉法辛;③三环类及四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及多虑平等。 *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 (1)躁狂发作:改良电痉挛治疗对急性重症躁狂发作极度兴奋躁动和对锂盐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病人有一定治疗效果。 (2)抑郁发作:对于有严重消极自杀言行或抑郁性木僵的病人。 改良电痉挛治疗 *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 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症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通过倾听、指导、鼓励和安慰等帮助病人正确认识自身疾病,主动配合治疗。 心理治疗 *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 第二节 常见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的诊断及治疗 躁狂发作病人的护理 抑郁发作病人的护理 其他类型情感障碍病人的临床特征及护理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 躁狂发作(Manic Episode)的典型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即典型的“三高症状”。 *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 评估:1.健康史 (1)个人成长史:病人生长过程中是否有负性生活事件对心境的影响。 (2)家族遗传史:评估病人及家庭成员是否曾有过心境障碍的病史。 (3)个人生活史:评估病人是否存在生活忙碌,花钱无度,爱打扮,甚至滥用物质或性欲亢进等情况。 *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 2.生理心理状况 (1)躯体状况:心率加快,且有交感神经亢进的症状。病人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需要减少。 (2)情感障碍:病人情感活动明显增强。病人情感高涨是为了避免内心的痛苦而企图通过疲劳的活动和兴奋调节自己的一种防御机制。 (3)思维障碍:病人联想过程明显加快。 (4)行为障碍:病人精力旺盛,活动明显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