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公路隧道建筑
一、公路隧道的分类
1、按隧道所处地理位置分:
山岭隧道——越岭隧道和傍山隧道;
城市隧道——立体交叉和快速通道;
水下隧道——江底隧道和海底隧道。
2、按隧道所处地层介质分:
岩石隧道——硬岩隧道和软岩隧道;
土质隧道——软土隧道和老黄土隧道。
3、按隧道施工方法分:
明挖隧道——挖筑法、沉管法、盖挖法;
暗挖隧道——矿山法、新奥法、盾构法、顶进
法。
4、按隧道埋置深度分:
浅埋隧道和深埋隧道。
5、按隧道开挖断面面积分:
特断面隧道(100m2 );
2 2
大断面隧道(50m 100m );
2 2
中断面隧道(20m 50m );
小断面隧道(20m2 )。
6、按隧道内车流方向分:
单向交通隧道;
双向交通隧道。
7、按隧道内行车道数分:
双车道、三车道、四车道隧道。
二、公路隧道的建筑组成
1、公路隧道建筑物包括:
主体建筑物——为提供稳定的、满足交
通需求的地下空间而修筑的建筑物。包
括洞身结构和洞门结构。
附属建筑物——为改善洞内交通条件
和交通安全而设置的地下通道与设备
间。如车行人行横洞、通风斜竖井、水
泵房和风机房等。
2、洞身结构类型
裸洞结构——围岩不需支护就能获得稳定
的地下空间。
整体式衬砌——现浇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
衬砌承担围岩压力。
预制管片段——将预制的管段或管片拼接
成衬砌承担围岩压力。
锚喷支护——用锚杆、喷射混凝土、钢架
等件,对围岩进行加固。
复合衬砌——锚喷构件作为初期支护、
浇筑混凝土作为二次衬砌,两者之间铺设防
水层。
3、洞门结构类型
墙式洞门——为稳定洞口边仰坡而修筑端
墙、翼墙所构成的隧道洞门。端墙、翼墙可采
用圬工砌筑,也可采用现浇混凝土修筑。
拱式洞门——利用拱形明洞回填土构成缓坡
反压仰坡使之稳定的隧道洞门。明洞端面可为
不同的仰俯角,所谓削竹式洞门即为仰角45°的
拱式洞门。
棚式洞门——利用棚洞稳定洞口一侧边坡、
防止坡面落石的隧道洞门。多用于洞口斜交的
隧道。
4、隧道拱形断面各部的名称
拱部——起拱线以上的部分,包括拱顶、
拱腰、拱脚;
边墙——起拱线以下到墙脚的部分,包括
墙顶、墙脚;
仰拱——墙脚以下修筑的反拱,能与拱
部、边墙结构构成闭合的结构环。
第二节公路隧道围岩
一、相关隧道理论
1、围岩的定义——开挖坑道其周围被扰动
的地层介质。与原始状态相比,其内部应力
应变均发生变化。
2、松弛荷载理论——稳定的岩体不产生荷
载;不稳定岩体需要支护结构予以支承。视
围岩为散体介质,采用土力学计算不稳定岩
体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大小和分布。
3、岩承理论——围岩稳定是岩体自身
具有承载自稳能力;不稳定围岩丧失稳
定是有一个过程,如在此期间提供帮助
仍能进入稳定状态。视围岩为应力岩
体,分析应力—应变状态的变化过程和
支护作用。建立围岩—支护力学体系。
4、隧道特性曲线解释
稳定的围岩承担主要地层压力;不稳定的
围岩压力由结构承担。如整体式衬砌承担松动
压力,锚喷支护承担变形压力。
5、空间效应——随掌子面的推进,地层荷载
逐渐释放,导致观察断面的围岩自稳能力发
生改变。
6、时间效应——随时间的推移,地层荷载逐
渐释放,导致观察断面的围岩自稳能力发生
改变。
二、围岩分级和工程特性
1、围岩分级属间接工程类比法。是在总结
大量隧道工程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编制符
合工程设计施工需要的围岩工程地质级别,
定量地给出各级围岩的支护型式和衬砌厚度
以及施工方法。
2、影响围岩稳定的人为因素包括设计和施工
两个方面。如:
隧道设计的尺寸和形状、结构类型;采用
的开挖方法、支护时机等。在公路隧道设计
中,隧道尺寸和形状、结构类型变化不显
著,通常对应围岩分级给出相应的支护参
数;
实施开挖、支护工序的水平各施工单位差
异较大,除在施工规范中列有相应的要求
外,很难在围岩分级中明确。
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