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学培训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邢昺、沈括是北宋人,叶梦得是南宋人,可见版本之称在宋代就已确立,且其含义乃对写本而言。 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则版本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王欣夫:“所谓版本,并不限于雕版印刷的书籍,而实际上包括没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的抄本、稿本在内。”(《古文献学要略》第三章《版本》第一节《版本的起源和发展》) 什么叫版本学?这个概念随时代发展,略有变化。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板本之名称》中言:“私家之藏,自宋尤袤遂初堂,明毛晋汲古阁,及康、雍、乾、嘉以来各藏书家,龂龂于宋元旧钞,是为板本之学。” 1962年,顾廷龙《版本学与图书馆》一文,发表在《图书馆》此年的第一期上,对版本的定义,又有补充: 讲究宋元旧刻,固然是“板本之学”的一项内容。但是在雕板以前的简策,缣素,一写再写,不也是就是不同的版本吗?现代铅印和影印的出版物,一版再版,不也又是不同版本吗?依我看来,版本的含义实为一种书的各种不同的本子,古今中外的图书,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不仅仅限于宋、元古籍。 在九世纪以前,经过不断的传写,在印刷术发明以后,经过不断的刻印,因而产生了各种不同本子。有了许多不同本子,就出现了文字、印刷、装帧等等各方面的许多多差异。研究这些差异,并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出规律,这就形成了“版本之学”。 他还指出:“版本学的内容实在是相当丰富的,如关于图书版本的发生和发展,各个本子的异同优劣,制版和印刷的技术,版本的鉴别,装订的演变,以及研究版本学的历史等等,应该可以成为一门专门的科学。” 1998年,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第一章《版本学名称与功用》中,对此评曰:“顾廷龙对版本学的认识已比叶德辉全面的多,而在传播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推而广之,则以录间带、录像带形式所构成的音像型书籍,也未尝不可以包括在版本学范围之内。” 现在网络发达,书籍还有网络版、电子版,这些也似乎可以也包括在版本学研究的范围之内。 但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以古籍版本为主,其主要内容是探讨古籍的版本源流,研究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鉴定古籍版本的真伪等问题。 第二节 版本学的功用 一、读书应该选择善本。 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中有云:“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为什么呢,他自己回答:“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读书应当选择版本的理由是: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版本,而这些版本之间、从文字到编次又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又往往可以决定读者从书中、所获得的知识是否正确。 清顾广圻《思适斋文集》卷十二《石研斋书目序》谈到过这个问题:“盖由宋以降,板刻众矣。同是一书,用较异本,无弗囗若径庭者。每见藏书家目录、经某书、史某书云云,而某书之为何本,漫然不可别识。然则某书果为何书与否,且或有所未确,又乌从论其精粗美恶耶? 余嘉锡在《目录学发微·目录书之体制四·板本序跋》对版本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得更加透徹:“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卷,而册,而手抄,而刻版,而活字,其过不知其若干岁,缮校不知其几何人。有出于通儒者,有出于俗工者。于是有断烂而部不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脱误而字不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本不同。” 正是因为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读书不能不注意版本,否则会出一些问题,闹出一些笑话。 《颜氏家训》卷三《勉学》篇中曾举一例:“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芋也。’乃为‘羊’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捐惠蹲鸱。’举朝惊骇。久后寻迹,方知如此。” 因读误本给工作造成损失的也不乏其例。 宋朱彧《萍州可谈》卷一载:哲宗元符初年,杭州府学教授姚祐有次考学生《周易》,题目是“乾为金,坤亦为金,何也?”学生们都无从下手,因为《易经》的原文是“乾为金,坤为釜”。有的学生问他是否所据版本错了,他便更取监本来看,果然是“坤为釜”,显得十分尴尬。 明陆深《金台纪闻》也载有类似的事例:金华戴元礼,国初名医,尝被召至南京,见一医家迎求溢户,酬应不间。元礼意必深于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退而怪之,日往观焉。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时下锡一块。”麾之去。元礼始大异之,念无以锡入煎剂法,特叩之。答曰:“是古方尔。”元礼求得其书,乃“餳[xíng] ”字耳。元礼急为正之。呜呼,不辨“餳”“錫”而医者,世胡可以弗谨哉。 可见引书不注意版本,有时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读书要重视版本,读书宜求善本。宋欧阳修《六一诗话》:“陈公(陈从易)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囗’,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是。其后得一善本,乃是‘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