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华南地区水库消涨带生态重建的植物筛选
付奇峰,方华,林建平
. 深圳市水务局,广东 深圳 ;. 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 广州
摘要:水库消涨带水旱交替、坡度陡、土壤贫瘠,适生植物的选择一直是其生态重建的难题。在对华南地区多类型水体消涨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在多个水库消涨带进行植物栽植试验,根据各水库水位的变化定期观测试验植物对淹水的反应和适应性,测定试验植物半淹水、全淹水与未淹水状态下叶片的光合能力、活性、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含量、脯氨酸含量等指标,观测试验植物出露期间的耐旱耐瘠性,同时利用松子坑水库蓄水验收的机会对设计常水位以下6 m内的野生陆生植物进行耐淹性调查评价。结果表明,铺地黍( )长期在陆生岸坡上生长良好,在浅淹、半淹至接近全淹时正常生长,在全淹个月以上退水后仍能成活;榕( .)持续淹水个月以上(水深2.89 m波动)仍生长正常;赤桉( )持续淹水个月以上(水深6.71 m波动)仍生长正常;白千层( )持续淹水个月(淹水最深2 m)仍
关键词:水库;消涨带;生态重建;植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相对于河流、湖泊等自然形成的消涨区,水库因人工筑坝形成的消涨带落差更大,坡度更陡,土壤更贫瘠。国内外有关河流、湖泊消涨区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应用很多,以传统挺水(两栖)植物为主的浅水或淤滩植被营造技术也较为成熟,但在水库消涨带方面,因生境极端恶劣,其生态重建目前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对其关键技术即适生植物筛选的研究,也基本上是空白。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广东省境内新丰江水库(河源)、流溪河水库(广州)、南水水库(韶关),特别是总结了松子坑水库(深圳)消涨带植物筛选工作的试验研究成果,以期能为华南地区水库消涨带生态重建提供借鉴。
研究方法
筛选原则
水库消涨带适生植物筛选原则:耐淹、耐旱、耐瘠。
研究方法
()实地调查华南地区河、溪、湖、塘、田畦、海岸等多类型水体消涨区的野生及习见植物;()在新丰江水库、流溪河水库、南水水库和深圳松子坑、月亮、獭湖、铁岗等水库库岸消涨带进行植物栽植试验,根据各水库水位的变化定期观测试验植物对淹水的反应和适应性,测定试验植物半淹水、全淹水与未淹水(对照)状态下叶片的光合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等指标[],观测试验植物出露期间的耐旱耐瘠性;()利用松子坑水库第一次蓄水验收的机会对设计常水位以下6
结果分析与讨论
华南地区水位消涨区植物的调查
华南地区河、溪、湖、塘、田畦等消涨区自然分布或栽培的木本植物有落羽杉( )、水松( )、池杉( )、水翁( )等,草本植物有铺地黍( )、李氏禾( )[]、水莎草( )、泽苔草( )、泽泻( )、水蓼( )、空心莲子草( )、芦苇( )、虉草( )、稗( )、黑三棱( )、稻( )、荷( )、茭白( )、荸荠( )、慈姑( )、鸢尾( )、菖蒲( )、千屈菜( )、美人蕉( )、再力花( )、花叶芦荻( )、水葱( )、藨草( )、风车草( )、香蒲( )、花蔺( )、雨久花( )、灯心草( )、露蔸( )等,海滩红树林植物有木榄( )、秋茄( )、桐花树( )、银叶树( )、海漆( )、白骨壤( )、海桑( )、老鼠簕( ),半红树植物有黄槿( )、杨叶肖槿( )。其中落羽杉、水松、池杉、水翁多生长于河漫滩地,水莎草、泽苔草、泽泻、水蓼、空心莲子草等多自然分布于溪流、湿地等落差较小的水域,稻、荷、茭白、荸荠、慈姑等多作为经济作物栽培于农田、水塘,鸢尾、菖蒲、千屈菜、美人蕉、再力花、花叶芦荻、水葱、藨草、风车草、香蒲、花蔺、雨久花等则多作为观赏植物栽培于池塘或作为污水处理植物栽培于人工湿地。调查中发现,这些植物普遍生长于湿生、中生的环境,对旱生环境多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如落羽杉、池杉、水松在湿地生长时呼吸根发达,在排水良好的陆地上虽能生长,但呼吸根不发达,干基也不膨大;菏、鸢尾、菖蒲、水蓼等绝大多数挺水草本遇强干旱时多表现为地上部分凋萎、干枯。调查同时也发现一些植物有较强的对水、旱两种生境的适应能力,如水莎草有较强的适应干旱的能力;铺地黍多生于水边,但常能入侵旱地;榕( .)常作陆生植物栽培,却有耐水生长的特性[];桃金娘科()的水翁属()、桉属()、白千层属()、蒲桃属()部分植物兼具不同程度的耐水、耐旱特性;黄槿( )虽为半红树植物,但在园林陆(旱)地中广为栽培。水库消涨带生境处于干旱和水淹两个极端,其生态重建的关键即是找到既极度耐水又极度耐旱的植物。另外,水库消涨带多坡陡且瘠薄,很多水源保护区又需对施肥进行控制,因此植物的耐瘠性亦是重要考虑的因素。红树林植物仅见于低潮位的淤泥质海滩,其淡水引种技术尚不成熟,本文暂不作讨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