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8 新版分类中仍有待解决的问题 (1)对于导管内增生性病变,新版分类仍采用传统的分类方法将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分为普通型导管增生、非典型导管增生和DCIS,没有采纳DIN分类系统。原因可能在于DIN分类并不能提高诊断的可重复性,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指导也没有明显影响,采纳DIN分类系统仍需要分子遗传学、临床和预后方面的支持。 新版分类中仍有待解决的问题 (2)新版分类对于诊断浸润性小管癌所要求小管结构所占比例仍未达成统一,鉴于临床实际,推荐纯小管结构达到90%时诊断小管癌更为妥当。当小管结构为50%~90%,并混合有其他形态时应归类为混合性癌。 新版分类中仍有待解决的问题 (3)新版分类将柱状细胞病变分为柱状细胞变和增生、FEA两种类型,但病变的起源、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遗传学改变均提示二者存在联系,可能是ADH的前驱病变。由于资料有限,目前还无法证实FEA是否是柱状细胞变和增生进一步演变的结果,也不清楚柱状细胞变和增生、FEA以及某些ADH/低级别DCIS是否为连续的病变谱系。 总 结 综上所述,新版分类仍然以形态学特征为主要分类依据,出现了一些新的肿瘤实体和病变类型,对一些病变命名的重新调整也更加科学,有利于病理医师之间,以及病理医师与其他各相关科室之间的交流。同时,新版分类更加注重病理类型、分子生物学和临床治疗之间的关系,提醒我们在进行乳腺病理诊断时,也应该重视组织学诊断、分子遗传学改变、临床治疗和预后的相互结合。 衷心祝愿全国病理同仁 携手共进,明天更辉煌! 感谢大家的聆听 柱状细胞改变和增生 柱状细胞改变和增生常伴其他良性病变,如囊肿以及上皮增生性病变,并与小叶瘤变(LCIS和ALH)密切相关 免疫表型:柱状细胞病变ER弥漫性高表达,无HER-2过表达。 随访资料显示柱状细胞变和增生随后进展为乳腺癌危险性非常低。 FEA(同义词包括“非典型柱状上皮变” 和“非典型柱状上皮增生”) 认为是柱状细胞病变的一种类型。同义词提示FEA与柱状细胞变、增生存在一定联系,现有证据也显示二者均可能为ADH的前驱病变,与ADH/低级别DCIS有相似的免疫学表型(ER弥漫阳性,无HER-2过表达)。 有限的资料提示FEA可以进展为浸润性癌,但风险远比ADH/ALH要低很多。因此,尽管FEA的命名中使用了非典型(atypia)一词,但在癌变风险和临床处理方面不能等同于ADH或ALH。 终末导管小叶单位有意义的细胞增生是诊断导管增生性疾病/病变的必需条件 普通导管增生:无细胞及结构异型性 平坦上皮不典型增生:平坦型生长细胞(柱状细胞)出现低(轻)度异型性 不典型导管增生:伴有普通型导管增生及低级别导管原位癌形态特点。完全受累导管:2个或橫截面合计长度≤2mm。细胞只有低级别异型性(低核级),无明确的结构异型性。 低级别导管原位癌:增生细胞呈现低级别异型性(低核级)和明显结构异型性(筛状、梁索状、拱形/Roman桥样、细胞一致规则的排列) 高级别导管原位癌:增生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高核极),无需其他发现(结构异型性,受累导管数量、面积) 4 微浸润性癌 旧版分类对于微浸润性癌的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导致在实际病理诊断工作中对微浸润性癌的诊断主观性强、重复性差。 新版分类的可喜进展在于对微浸润性癌的标准进行明确规定。 微浸润性癌 定义:在乳腺间质内存在明确的1个或多个显微镜下浸润灶,每个浸润灶直径不超过1mm(小于等于1mm),常见于高级别导管原位癌背景中。 有时根据可靠的组织学形态即可诊断微小浸润癌,而恶性细胞或细胞巢并不一定侵出特化小叶间质。 浸润灶的最大径≤1mm,可以是单灶或多灶 如果为多灶性,则以直径最大灶计算,而不累加 多见于高级别DCIS 病理分期:T1Mi 占所有乳腺癌1% 提示微浸润的特点 高级别DCIS,伴有中央坏死 导管周慢性炎症浸润 间质水肿或促纤维增生性反应 广泛的DCIS(2cm),多灶性(3灶) 鉴别诊断:高级别DCIS; 浸润癌(1mm) DCIS累及TDLU 5 导管内乳头状病变 导管内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癌 包裹性乳头状癌(旧称囊内乳头状癌) 实性乳头状癌 主要变化一 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命名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 包括除旧版分类中的 导管内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癌 囊内乳头状癌 增加了实性乳头状癌 主要变化二 不再使用“非典型性乳头状瘤(atypical papilloma)”这一术语,改为“伴ADH和DCIS的乳头状瘤”,并根据病变累及的范围和比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