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5
單元三 中國的西部區域
圖一 圖二
地形
1.西部區域位於ㄅ-大興安嶺、橫斷山脈以西。【※大興安嶺約年雨量 公釐等雨量線】
2.西部區域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體。
3. 西北 地區的地形
(1)東側: A甲-【 】高原。
B黃河經過的【 河套平原 】,【西套】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
(2)西側:乙、丙-三山夾兩盆(如圖二)。
A.ㄆ-【 】山。
B.乙-準 葛爾盆地的開口向西, 額爾濟斯河 是 北極海外流區 的外流河。
C.丙-塔里木盆地的缺口向東, 塔里木河 是中國最長的內流河。
中國最大的沙質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進的去,出不來)、(死亡之海)。
D.新疆的大都市皆位於高山山腳下的 沖積扇 ,屬於聚落發展中的(水源)因素。
(3)溝通東西側的古絲路:【 河西 】走廊。
A河西走廊位於內蒙古高原與 祁連山 之間。
B斷層陷落的地塹。
4.青藏高原東北側:丁-【 】盆地是中國最高的盆地。
5.岡底斯山到崑崙山之間屬於 藏北高原 。
6.岡底斯山到喜馬拉雅山之間,屬於 藏南縱谷 ,雅魯藏布江流入 印度洋 。
氣候
1.西部區域的 高原、盆地 因為距海遙遠,屬於【 】帶【 】氣候。
2.西部地區的 山地 、 青藏高原 ,高度超過三千公尺,氣候呈現 垂直 變化,高山終年低溫,山頂呈現【 】景象。
3.藏南縱谷因為受到夏季【 】的西南季風影響,氣候溫和濕潤。
區域發展特徵
1.西部區域的畜牧業:氣候乾燥。
(1)內蒙古高原 東 側、 準 葛爾 盆地、柴達木盆地與 藏北高原 是中國主要的畜牧區。
(2)以前的牧民實施逐水草而居,近年逐漸轉變成【定居放牧】。
A內蒙古西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
B天山、阿爾泰山:山牧季移。
C內蒙古東側:放牧。
(3)草原盛會:蒙古族「那達慕」。
2.西部區域的農業活動:受制於【水源】的影響。
(1)河谷灌溉農業:引河水灌溉,例如:
A河套平原引 黃河 河水灌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塞上江南」- 西套 灌溉發達, 稻 田密布。
B藏南縱谷引雅魯藏布江河水灌溉,種植 青稞 。※定居。
(2)綠洲農業:
A仰賴 夏 季高山 融化雪水 灌溉,常見於 河西走廊 與 新疆 。
B在新疆地區, 坎(兒)井 是一種利用 地下水 的水利設施。可 減少水分蒸發 。
C 日夜溫差大 ,利於瓜果累積糖分→瓜果之鄉。(哈密瓜、葡萄)
D土地利用非常 集約 。
E作物種類 層狀分布 且 多樣化 。
F一年一穫(夏季融雪是水源)。
3.西部地區的礦產資源
(1)不可再生的能源:化石燃料
中國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蘊藏在 西部區域 。
西電東送 、 西氣東輸工程 :中國推動西部大開發政策,開發本區能源優勢,加速西部區域的開發與工業成長。
(2)再生能源:風力、太陽能與地熱
A【青藏高原】是 太陽能 與 地熱 最豐沛的地區。【※可再生能源】
※西藏的 洋八井 地熱田是中國最大的地熱田。
B【內蒙古】擁有風力能源,中國風力發電的主要區域。【※可再生能源】
(2)蘊藏 稀土族 金屬礦冠於全球。
交通
1.陸地上適合長途運輸的交通方式為【 鐵路 】。※載運量大、運費比公路便宜。
2.面積廣大的西部區域, 鐵路 是中長程運輸主幹。
3. 青藏鐵路 已全面通車,銜接青海省西寧到西藏拉薩。
使青藏高原對外交通更方便,縮短中國各地往【 南亞 】地區的運輸時間。
4. 歐亞大陸橋 (新絲綢之路)的新疆地區,【 烏魯木齊 】是新疆境內的公路網中心,配合 蘭新鐵路 西延計畫,與 中亞 鐵路接軌。
eq \o\ac(○,註)蘭新:甘肅省蘭州出發,經過河西走廊,銜接到新疆烏魯木齊。
eq \o\ac(○,註)中亞: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等國。
5.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後, 邊境貿易 與 口岸 吸引大量人口湧入,加速西部區域的發展。
區域發展問題
原因
影響
氣候條件欠佳,水資源缺乏
基礎建設、資源開發成本偏高。
過度開發
1.產生土壤 鹽鹼化 。
2.土地 沙漠化 範圍增加。
3. 沙塵暴 頻繁。
4.生態破壞的問題。
交通 易達性 提高,帶來漢民族移入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流失、 族群衝突 。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