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悲傷是成長抑或是傷痛?
劉麗惠 台南市立大灣國民小學教師
夏允中 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
一、前言
悲傷是一個正常自然的歷程(Stroebe, M., Schut, Stroebe, W., 2007);所愛的人死亡所產生的失落是每個人必然會有的經驗(Currier, Holland, Neimeyer, 2007);然而,Sandoval、Scott與Padilla (2009)表示悲傷、哀悼失落是最普遍的潛在創傷事件。
在過去的十年,悲傷領域已經出現典範的轉移,傳統的觀點認為必須與逝者解除連結,而新的典範認為需要與逝者有持續的連結(Boerner Heckhausen, 2003) 。再者,許多研究亦顯示悲傷可以做為個人成長的推力,使其對生命有更深層的感謝(Polatinsky Esprey, 2000)。Mancini與Bonanno在2008年將喪慟者和非喪慟者之成年人做比較,發現喪慟者有較高的善心信念與較低的意義信念(引自Park, 2010)。
因此,本文從探討什麼是悲傷、人為何會出現悲傷反應、悲傷反應的發展任務與歷程、悲傷的影響因素,試圖瞭解對喪慟者而言,悲傷到底只是無止盡的傷痛,抑或是能使喪慟者參透生死,瞭解生命本質,追尋更高的生命意義價值?
二、什麼是悲傷?
張淑美 (1999)認為「失落」是各種有形的、具體的事物之失去或被剝奪,或者是無形的、心理上的情感消失或中止。原來擁有的卻無了,原預期有的卻落空了。而悲傷即是各種失去、落空之後所引起的諸種情緒與反應。
悲傷是失落後的痛苦和失落經驗,呈現的是周遭失落的狀態,屬自然的過程,不應被干擾,伴隨而來的是個人經驗、失眠、食慾障礙與強烈悲哀感受。悲傷也是一積極因應過程的概念,強調悲傷者必須與世俗的物、地與事件,以及精神上的心靈、與家人和朋友、逝者,甚至某宗教信仰神明的人際互動,以及我們內在自己和我們個人經驗達成協議。對一個所愛的人失落,其悲傷持續時間更長,也許終其一生(林美珍、黃世琤、柯華葳,2007;章薇卿譯,2007)。
Wong認為悲傷具有超越的功能,它喚醒人們的心靈和存在的渴望,並激勵人從痛苦的哀傷經驗中站起來,復原包括經由賦予意義的轉化重建痛苦與悲慘經驗。人們無法回到過去,所以復原並不代表回到失去親友前的正常生活,真正的復原意味著悲傷者已找到能促使個人達到更高層次成熟新的意義與目的(莊鎮宇、翁瑟芬、蔡紋玉譯,2002)。
三、人為何會出現悲傷反應?
悲傷指的是失去對自己有意義人或事物,所產生的生理、心理、情緒和行為的反應,亦是對失落的一種持續性、自然性和個人化反應,表達出一個人對失落的感覺與抗拒以及經歷失落所引起的自我攻擊效應(林綺雲主編,2006)。張淑美 (1999)認為從心理衛生、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悲傷反應以及哀悼的過程,皆屬心理恢復「健康」的必經的,也是正常的過程。如同生理上的病痛,需要一段時間的癒合,時間太短或拖延太久,則反而又影響健康。
李玉蟬等人(2012)認為經歷喪慟會影響我們對終極意義的思索,像是自己的死亡和未來生命的方向與目標;悲傷可能會帶給喪慟者追尋宗教信仰的動力,開始追尋或建立個人與上帝、神、佛等天地宇宙間有更高存有力量的連結關係。Wu等人(2008)亦表示悲傷歷程會讓喪慟者感到痛苦,但若能從失去所愛之人中尋找到意義,將能擴展意義的建構,也能降低其痛苦。
綜合上述,悲傷是需要進行轉化的過程,透過經驗真實的痛苦,接納所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反應,才有辦法接觸到最真實的自我,進而產生新的連結。因此,正向意義轉化有助於喪慟者有良好的適應(Park, 2010)。
四、悲傷反應的發展任務與歷程
(一)任務論
Worden以任務論的觀點來劃分悲傷的階段,認為喪慟者所需完成的任務包含接受失落的事實、經驗悲傷的痛苦、重新適應一個逝者不存在的新環境、將對逝者的情感重新投注在未來的生活上等四項任務,悲傷才算完成(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譯,2004)。
第一項任務為接受逝者真的死去,無法再相聚的事實。藉由參加逝者喪禮、瞻仰遺體、到墓園祭拜逝者、與周圍親人談談所愛的逝者,有助於回憶家人與逝者正向聯結,均有益傷慟者接受逝者死去事實。第二項任務是經驗悲傷的痛苦。鼓勵傷慟者要盡量去感覺,不要逃避,將情緒宣洩出來。唯有親身體驗傷痛,才能完成悲傷歷程,不要期望悲傷會在短時間內結束。
第三項任務是傷慟者必須重新適應沒有逝者的新環境,學習新技能、扮演新角色。第四項任務是將對逝者的情感重新投注在未來的生活上。在失落後持續對逝者有想念與回憶,幫助傷慟者找到與逝者保持關係的新方式,由物理變成心靈接觸,死亡不是代表一切都結束,而是逝者對我們的愛,將永遠存留我們的心中。幫助傷慟者找到活下去的動力,建立新的人際關係,使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