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那先比丘经》和《孟子》论辩思想和方法比较.docx

《那先比丘经》和《孟子》论辩思想和方法比较.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那先比丘经》和《孟子》论辩思想和方法 比较 摘要:《那先比丘经》反映了印度佛教文化与希腊 文明的对话,是印希文明交流史上重要的历史典籍。书中出 现的一些论辩思想及方法与中国先秦儒家经典《孟子》有相 似的地方。《那先比丘经》中那先运用了辩证思维法、譬喻 法、避实就虚法等论辩方法,最终化解了弥兰陀王凌厉的提 问并折服了他。孟子擅长使用譬喻法、避实就虚法、类推法 等论辩方法劝导君王施行爱民仁政”之道。两部经典所体 现的论辩思想及方法具有极强的伦理性,其旨意深湛,启人 神智,发人深思。 关键词:那先比丘经;孟子;论辩思想方法;比较; 中图分类号:B222. 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关于《那先比丘经》与《孟子梁惠王》 《那先比丘经》大约形成于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前后的作 品,它属于佛教三藏”经典之外的非经典的古典佛教作 品。经文描述的是,弥兰陀王,一个类似柏拉图社会理想中 的“哲学君主”,他对佛教以外的各种外道经典特别熟悉, 并在具体的论辩过程中战胜了这些外道论师。正当他目空一 切,在殿堂上大声询问还有没有人与他论辩之时,他身旁的 大臣便向他推荐了佛教大师那先。在与那先一问一答的交流 中,那先折服了弥兰陀王,不仅为整个被征服的希腊统治地 区的印度人民寻得了心理上的平衡,而且也突显了佛教教义 的战无不胜的精神力量和智慧火花。弥兰陀王被那先阐述的 佛教胜义折伏之后,表示了对世俗王权的厌倦之情,向往佛 教的涅槃境界。 儒家经典《孟子》是介绍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全书共七篇,261章。其中《孟子梁惠王》章主要讲述的 是孟子见梁惠王、齐宣王时阐释儒家学说,规劝君王施行仁 政。凸显了孟子的论辩技巧和对儒学的回护与弘扬。 二、《那先比丘经》中那先的论辩方法 从弥兰陀王与那先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那先运用了多种 辨证方法,最终化解了弥兰陀王的凌厉的提问。 1.辩证思维法。 在与弥兰王初次见面时,王这样问那先: 卿字何等?那先回答:父母字我为那先。便呼我为那先。 有時父母呼我为維先。有時父母呼我为首罗先。有時父母呼 我维迦先。用是故人皆识知我世问人皆有是字耳。①P769 从希腊文化熏染下成长的弥兰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中国 儒家在先秦时代宣扬的“周礼”,谦逊的问了那先比丘的姓 名。接下来,弥兰王的追问就显得有些凌厉。 王问那先:“谁为那先者? ”王复问言:“头为那先 耶? ”那先言:“头不为那先也。”王复问:“眼、耳、鼻、 口为那先耶? ”那先言:眼、耳、鼻、口不为那先。”王 复问:“颈项肩臂足手为那先耶? ”那先言:不为那先。” 王复问:‘髀脚为那先耶? ”那先言:不为那先。”王复 问:‘颜色为那先耶? ”那先言:“不为那先。”王复问: “苦乐为那先耶? “那先言:“不为那先。”王复问:“善 恶为那先耶? ”那先言:‘不为那先。”王复问:“身为那 先耶? ”那先言:‘不为那先。”王复问:“肝、肺、心、 脾、肠、胃为那先耶? ”那先言:‘不为那先。”王复问: “苦乐善恶,身心合是五事,宁为那先耶? ”那先言:“不 为那先。”王假使无颜色苦乐善恶身心无是五事宁为那先 耶?那先言:‘不为那先。”王复问:“声音喘息为那先 耶? ”那先言:不为那先。”①P769 至此,弥兰似乎还没有明确那先是谁?这也是哲学上的 第一问“我是谁或你是谁? ”对于抽象的问题,那先如此解 答: 那先问王言:“名车何所为车者?轴为车耶? ”王言: “轴不为车。”那先言:“網为车耶?”王言:“辎不为 车。”那先言:“辐为车耶? ”王言:“辐不为车。”那先 言:“毂为车耶? ”王言:“毂不为车。”那先言:“车辕 车耶? ”王言:“辕不为车。”那先言:“馳为车耶? ”王 言:“辄不为车。”那先言:“舆为车耶? ”王言:“舆不 为车。”那先言:“扛为车耶? ”王言:“扛不为车。”那 先言:“盖为车耶? ”王言:盖不为车。”那先言:“不合 聚是诸材木著一面,宁为车耶? ”王言:“不合聚是诸材木, 著一面不为车也。”那先言:“假令不合聚是诸材木宁为车 耶。王言不合聚是诸材木,不为车。那先言:‘声音为车 耶? ”王言:“声音不为车。”那先言:“何所为车者? ” 王便默然不语。那先言:“佛经说之,如合聚是诸材木用作 车,因得车。人亦如是。合聚头、面、耳、鼻、口、颈、项、 肩、臂、骨、肉、手、足、肝、肺、心脾、肾、肠、胃、颜 色、声响、喘息、苦乐、善恶,合举名为人。”王言:“善 在对弥兰王诸多问题的解答中,那先首先并不直接告诉 国王事物的整体性概念,而是以具体的事物“车”为例,层 层递进式的提问过程中纠正了弥兰认识事物的片面性。这种 辩证的思维追根溯源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我们也可以 简单地称之为“启发” o苏格拉底本人认为他的谈话艺术就 像为人接生一样。产婆并不是生孩子的人,她只是帮忙接生 而已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