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 运动心理学对运动损伤康复的作用 二、促进运动损伤康复的心理学手段 做好伤病复发准备 由于运动损伤有个体差异,康复时间因人而异,每个受伤运动员恢复的速度各不相同,伤病的复发也并非罕见,帮助运动员做好准备以应对伤病复发特别重要。 第三节 运动心理学对运动损伤康复的作用 二、促进运动损伤康复的心理学手段 提供多方社会支持 对受伤运动员的社会支持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朋友和情侣的感情支持、教练员的信息支持(如“你的做法是对的”)以及有形的支持(如父母的经济援助)等(Hardy Crace, 1990)。 受伤运动员需要社会支持,他们需要感受到教练和队友的关心,需要有人倾听他们所关心的事情而不是批评他们,需要了解别人是怎样从类似的伤病中恢复的。 第三节 运动心理学对运动损伤康复的作用 二、促进运动损伤康复的心理学手段 借鉴其他伤者经验 注意学习其他受伤队员的经验,接受其他受伤队员的建议,也是帮助受伤运动员或锻炼者康复的好办法。来自其他受伤运动员的亲身体验和建议,对于受伤运动员更有针对性和可信性。向其他受伤运动员学习,有利于受伤运动员吸取经验、借鉴治疗、增强信心、乐观应对,是帮助运动员尽快康复的良医妙药。 1. 路燕, 梁枢(2012). 运动损伤心理因素研究综述及其思考.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1(1), 154-157. 2. 颜军(2000). 第十二章 运动损伤与运动性疲劳的心理因素. 见张力为, 任未多(主编),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345-360页).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3. 毛志雄(2007a). 第十四章 运动损伤的心理分析. 见张力为, 毛志雄(主编), 运动心理学, (287-302页).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4. 江晓梅(译, 2003). 第26章 运动损伤心理学. 见张力为, 张禹, 牛曼漪, 江晓梅(译) [原著: 理查德·H·考克斯(Richard H. Cox), Sport psych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5th ed.)], 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第五版), (517-537页).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5. 卓俊伶(译, 2002). 第十九章 运动伤害与心理学. 见简曜辉, 季力康, 卓俊伶, 洪聪敏, 黄英哲, 黄崇儒, 廖主民, 卢俊宏(译) [原著: R. S. Weinberg, D. Gould, 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nd ed.)], 竞技与健身运动心理学(第二版), (359-371页). 台北: 台湾运动心理学会. 文献导读 谢谢大家! 21世纪应用心理学系列教材 * 21世纪应用心理学系列教材 * 运动心理学 毛志雄 迟立忠等 21世纪应用心理学系列教材 第十章 运动损伤心理 21世纪应用心理学系列教材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 第二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 第三节 运动心理学对运动损伤康复的作用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 一、应激反应 威廉姆斯和安德森曾提出了一个解释运动损伤心理原因的理论模型,即应激—损伤模型(stress and injury model)。 在该模型中,预测运动损伤的核心因素是运动员的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 一、应激反应 从应激—损伤模型可以看出,应激反应造成可直接导致运动员受伤的结果是: 第一,注意力瓦解。 第二,肌肉紧张度增加。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 二、人格特征 人格因素虽然不是导致运动损伤的直接因素,但它与应激源史、应对资源等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运动员对应激刺激做出的反应。 不同的应激源所引起的心理负情绪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而运动员的个性特征与运动员损伤也有着一定的相关性(魏烨,张中豹,田宝山,2006)。 但是,也有人格与损伤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当然,这并不代表人格因素与运动损伤无关,而是表明目前我们尚未成功地找到并测量出与运动损伤相关的人格特征(Weinberg Gould, 1999)。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 三、应激源史 生活应激与日常生活困扰 研究显示,生活应激和日常生活困扰可能削弱运动员有效处理应激反应的能力,从而影响生理状态和注意力,使运动员极易受伤(Hanson, McCullagh, Tonyman, 1992)。 积极的生活应激包括准备考试、发展社会关系和养家糊口等; 消极的生活应激包括离婚、丧失亲人和失业等。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 三、应激源史 过去受伤的经历 运动员怎样调整自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西南18J112 墙标准图集.pdf VIP
-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树立正确三观:从庞众望的成长看青春担当》主题班会课件.pptx
-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docx
- 2025电力数据资产管理体系白皮书.docx VIP
- 《运动神经元病》课件.pptx VIP
- 肾上腺皮质腺瘤护理查房.pptx VIP
- 药物制剂生产实训(初级)课件 2-2 PPT:人员卫生管理.pptx
- 三年(2023-2025)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选择题(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VIP
- 环境工程原理课件.pptx VIP
- 5_1_名雅化工不饱和聚脂树脂腻子(原子灰)MSDS.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