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十二章 明代的戏曲与小说批评;第一节明代主要戏曲批评理论;中国古代文学后期发展的一个重大变化是诗文的衰落和小说、戏曲的勃兴,或称之为传统“雅”文学的衰落和“俗”文学的兴盛。这一重大变化的理论成果突出表现在明清两代戏曲和小说理论的发达。古代戏曲的创作与实践,早在金元时期就已经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戏曲创作成就之高,是举世公认的。从元代开始,戏曲理论的专著开始出现,如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钟嗣成的《录鬼簿》等。而到了明代,则开始进入戏曲理论大发展时期,理论建树非常可观。
;戏曲与诗词小说等文学体裁不同,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集传统艺术美于一身。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称戏曲为“无体不备”,是毫不夸张的。传统上对于戏曲理论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论“曲”之词,还有一个是论“戏”(剧)之词。前者所谓“曲”,是与诗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个韵文概念。后者则牵涉到人物角色、情节设置、结构安排、宾白科介等舞台艺术的特点与规律。整个明代的戏曲理论,主要以探讨“曲”论范畴为主,也兼及“戏”(剧)论。
;明代曲论研究的奠基者是周德清。他的《中原音韵》实际上分为曲韵、曲谱、曲论三大部分,明初朱权的曲学研究格局就是沿袭这三大组成部分的。朱权(1378—1448),戏曲家、古琴家,自号大明奇士、涵虚子、丹丘先生。明太祖第十七子。戏曲理论著作有《太和正音谱》、《务头集韵》、《琼林雅韵》三种,后两种已佚。
;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全国统一后,出于对自己统治地位的极力维护,在政治上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在思想文化上则实行严酷的控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造成了许多重要障碍。在这种严酷的文化禁令中,文人们普遍鄙视戏曲创作,即使有,也或游离于现实斗争之外,或利用戏曲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朱权的戏曲理论。朱权从儒家礼乐观“乐与政通”出发,认为杂剧是“太平盛世”的产物,能够起到歌颂“皇明之治”的作用,因此号召剧作家应“返古感今,???饰太平”。;此外,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按照作品的语言风格进行分类,称之为“乐府体式”,定为十五家,这十五家即“丹丘体、宗匠体、黄冠体、承安体、盛元体、江东体、西江体、东吴体、淮南体、王堂体、草堂体、楚江体、香奁体、骚人体、俳优体”等。在《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中,朱权从文学角度评论了元以来一百八十七个杂剧散曲作家,语言简略,但可以看出各个不同作家、作品的特色。尤其是他对马致远的推崇,可以看出朱权本人的艺术情趣是偏“雅”的:
;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而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这是和朱权的贵族情趣一致的,因而,他对王实甫的《西厢记》也很欣赏,而对关汉卿的作品则评价不高,仅列为“可上可下之才”。朱权的戏曲理论,反映了明初统治者对于戏曲的审美要求。
;明嘉靖、隆庆时期,长期不甚景气的戏曲创作与评论开始出现转机。这是16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内部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社会经济恢复,市民阶层壮大,封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因素,即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手工业和商业中所发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生活的变化激活了人们的头脑,思想界出现了以王艮为代表的“王学左派”,大大地发展了王阳明哲学中的反传统成分,使文艺界呈现出一片新的局面。这时期的文学复古思潮,是以汉文唐诗为榜样,立志振兴封建文学的思潮,戏曲创作及理论也是这一思潮的组成部分,它成为后期戏曲解放思潮到来的前奏。这一时期戏曲理论的主要人物是李开先、何良俊等人。
;李开先(1502—1568),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与唐顺之、王慎中等人并称“嘉靖八才子”。一生热爱通俗戏曲,所藏之书以词曲尤多,有“词山曲海”之称。著有传奇《宝剑记》、民歌《烟霞小稿》、诗文集《闲居集》等,另有《词谑》一书,评论曲文,对当时北方戏曲和民歌的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李开先的戏曲观点有复古的成分,也有趋新的倾向,主要表现为这样两点:一是重视词曲创作。他在《西野春游词序》中从溯源的角度叙述了诗歌的发展简史,提出了“今之乐犹古之乐”的结论,认为词曲的源头是诗歌,词曲是诗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由此大大地提高了词曲创作的地位。二是提倡本色、真情之曲词。李开先认为,曲词不同于诗、词的最大特点是通俗本色,所以他在《市井艳词序》中,热情肯定民歌艳词的“俗”之美。他说:
;忧而词哀,乐而词亵,此今古同情也。正德初尚《山坡羊》,嘉靖初尚《锁南枝》,一则商调,一则越调。商,伤也;越,悦也;时可考见矣。二词哗于市井,虽儿女子初学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艳亵狎,不堪入耳,其声则然矣;语意则直出肺肝,不加雕刻,俱男女相与之情。虽君臣友朋,亦多有托此者,以其情尤足感人也。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