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十八反中药附子贝母合煎成分变化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八反中药附子贝母合煎成分变化研究 引 言 在祖国传统医学里,古人明言“ 十八反”乃中药配伍的禁忌, 历代医家多有人 望而生畏,甚至谈“反”色变,不敢越雷池一步;与此同时,古圣今贤却不乏对此进 行研究者,也不乏应用相反药物的案例,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实践证明, “十 八反” 中药物配伍只要应用得当, 并无严重毒副反应发生, 且疗效颇佳。因此,中 药“十八反”内容的现代药理学基础研究是摆在目前中医药现代化面前的一个亟待解 决的问题。 本文对十八反中相反药对按照传统的煎药方法煎煮,以附子、贝母作为研究重点 对象,采用药材单独煎、合煎的方法煎煮,然后对各煎液分别用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 萃取液蒸干甲醇适量使溶解,硅胶板展开及高效液相图谱法,比对薄层色谱图谱及适 当的高效液相图谱,观察薄层斑点的变化及色谱峰的变化,研究其单煎与合煎的成分 变化情况,证明了两药合煎出现了成分的变化,为十八反理论提供了试验科学的试验 证明,为中药合煎理论提供了初步的试验理论依据,同时为中药新成分的探索摸索了 一条的新的道路。 1 陕西中医学院2010 届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历史来源 1.1十八反药物来源 “十八反”理论是传统医学中最经典的理论之一,然而目前也是最有争议的理 论之一。始于《本经》, 据书中记载: “药有阴阳配合, 有单行者, 有相须者, 有相 使者, 有相畏者, 有相恶者, 有相反者, 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当用相须、 相使者良; 勿用相恶、相反者;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 勿合用也。” [1]从“勿用相恶、相反者”可以看出中药的配伍禁忌关系, 即指当两种药物合用时可 能会产生毒性或副作用, 因此在临床中应避免使用, 以防产生毒副作用, 发生不良 反应。见载于《本草经集注》序录[2]的七情药例中。 1.2十八反歌诀来源 查阅准大量文献发现,《蜀本草》在统计《本经》七情药物中, 亦云: “凡三百 [3] 六十五种有相反者十八种” 。至宋代《圣惠方》药相反项下, 将十八种相反药物 归于一处“乌头反半夏, 栝蒌, 贝母, 白蔹; 甘草反大戟, 芫花, 甘遂, 海藻; 藜芦 反五参, 细辛, 芍药。至宋代陈衍《宝庆本草折衷》将其编成歌诀, 以利记忆, 歌诀 经过多次修改, 现今见到的十八反歌诀, 大约始于宋代张从正《儒门事亲》[4]和署名 李杲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 在此应注意的是十八种相反的药物只是个约数,具 体的数目还需考证研究。 1.3十八反有多少药物 十八反药物一直是应用的焦点,但是根据中药的特性及产地,历代中药材才在具 体药材上又有差别,那么,十八反药物数究竟是多少?我们下面讨论一下。张子和《儒 门事亲》最早将配伍禁忌的药物编成歌诀,曰“本草明言十八反”。单从字面了解, 这就明确表明,十八反的确切原始含义就是十八种相反药物。然而随着本草学的不断 发展,中药品种的增加,配伍禁忌药物也在增加。故相反药物的数目已不再是十八种。 那么目前究竟是多少种?下面以歌诀为纲,联系历代本草书中有关记载进行统计。十 八反歌诀为:“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蔡芦。”对这四句 歌诀中所涉及的药材逐一进行分析总结,第一句:(1)半(半夏):由于炮制方法不同, 目前分为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三者同为一药。(2)萎(瓜篓):由于用药部位的不 同,就包括瓜萎皮、瓜萎仁、瓜萎根(即天花粉,与瓜萎同出一物)。(3)贝(贝母): 2 十八反中药附子贝母合煎成分变化研究 查阅以前文献发现只有浙贝母、川贝母之分,中国药典2005年版将川贝母、浙贝母、 伊贝母、平贝母(参见2005年版《中国药典》)单独列出。(4)白蔹。(5)白及。(6)乌 头:分川乌头、草乌头两种,由于附子、天雄、侧子、射周、乌咏等均源于乌头一物, 药性也基本相似,可见乌头类药有七种之多。以上相反药物总计为17种。第二句:(1) 藻(海藻)。(2)戟(大戟):分京大戟、红芽大戟两种。(3)遂(甘遂)

文档评论(0)

5566ww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21151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