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模型及纳污能力计算演示文稿.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 水域纳污能力对污染物的不均衡特征 3.8.3 纳污能力计算方程式 3.8.4 影响水域纳污能力的主要因素 水质目标:水功能区划确定 水体稀释自净能力:水动力特性,污染物性质 水量及随时间的变化 水域的自然背景值 排污口的位置和布置方式 3.8.5 一维水域允许纳污量计算 (1) 概化条件; 控制断面 (2) 计算方法:水量平衡+节点质量平衡 1)稀释作用,且均匀混合 不计面源作用,单点源排放 上游有一点源排放,沿程有面源 有多点源排放且排污口相距较近 2)只考虑稀释作用,并计算污染物沿流程距离稀释倍数的变化: β=1 岸边排放; β=1.5 河流, 江中排放;  φ— 河道弯曲系数,等于实际河长与两断面间直线距离之比; Dy — 横向混合系数 3) 稀释作用与冲刷悬浮或沉降作用 ΔSS :排污口与控制断面之间悬浮固体浓度差,mg/L Kp — 污染物固液相分配系数,1/kg。 冲刷 有效沉降速率: 4)自净作用与稀释作用 * 可降解有机物,一级反应动力学; A)自净容量贡献: B)自净与稀释: 考虑面源汇入 5)温排放混合作用 余热废水排入; 可忽略纵向离散作用; 不受潮汐影响; 在很短距离内即达到横向均匀混合。 不同控制断面的温度计算 3.8.6 二维水域允许纳污量计算 (1) 一般规定 水质要求:平面浓度场水质符合标准。 平流河段选功能区边缘上边界距岸最远点; 感潮河段选功能区边缘上下边界距岸边最远点;  湖泊、水库选功能区外围边界数个代表性点,排污口常在下游方向增加控制点。 (2) 排放口岸边排放(排污口至控制点连线与岸线包围的水域 ) 1)河流均直,河道宽阔,排放口对岸边污染物的扩散影响较小; 2)河流均直,河道狭窄,排放口对岸边污染物的扩散影响较大。 3)河流非均直,污染物混合过程中水深、流速及岸线形状变化较大: 4)单点源岸边排入感潮河段或河口,控制点的水质要求以潮平均水质状况来反映: 5)污水以漫流形式排入大水体: 3.8.7 多孔扩散器排污水域允许纳污量计算 ** 混合区水域允许纳污量 (1) 污水通过多孔扩散器以线源形式排入均质水体: (2)污水通过多孔扩散器排入密度分层水体 1) 垂直向上排出 2) 沿水平方向排出 Homework II 1. S-P 模型建立与求解过程。 2. 设一均匀河段,断面平均U=48km/d;水温T=20℃,C0=20mg/L,O0=8mg/L,K1=0.51d-1,K2=1.01d-1;忽略纵向弥散,运用S-P模型计算污染源下游x=5km处污染物浓度C以及溶解氧浓度DO (20℃时,饱和溶解氧浓度Os=9.08mg/L)。 D)多元交互系统的多维模型(1975年以后) —水生生态系统生物量和水中有毒物质的积累与转化的交互,水质与底质的交互,水相与固相的交互等方面。 2) 水质模型分类:   质量守恒方程及物理概念. 1) 按时间: 稳态模型;动态模型.   2) 按空间: 三维; 2D; 1D/转换方法和原理. 3) 按反应动力学: 纯反应模型; 生化模型;输移和反应模型; 生态模型. 4) 按模型性质: 黑箱模型;白箱模型; 灰箱模型. 5) 按变量: 确定性模型; 随机性模型. 3.4 水质模型建立与求解方法 3.4.1 模型建立和使用 (1) 水质模型的概化 (2) 模型的表达和参数识别 (3) 边界的处理   1) 物理边界   2) 数值边界 3) 动边界   4) 不规则边界   5) 边界格式和内部格式配合 1 表示河段编号;①表示节点编号;(1)表示断面编号;箭头是河水流向 (4) 模型的离散与求解方法 1) 解析法 2) 数值解: 特征线法(Method of Characteristics,MC) 、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有限体积法(Finite Volume Method)和有限分析法(Finite Analytic Method) (5) 模型的灵敏度分析与验证 有限体积离散单元示意图 3.4 河流水质模型 3.4.1 BOD—DO水质模型 3.4.1.1 中小河流 (1) S—P方程 (第一代)  1) 2个假设:  2) 微分方程: S 3) S-P方程中的参数 K1: 耗氧系数,BOD衰减系数,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