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望岳教学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望岳 杜甫 教学目标 1、理解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2、情景交融,托物喻理 教学重点: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诗中哲理的理解; 教学步骤: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朱 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一、导入:朱德和郭沫若赞美的是谁? 二、作家作品及背景简介 杜 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 主要代表诗作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 望》 “三吏”: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写作背景 : 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三、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四、合作探究: 1.望岳中写泰山之大,连绵不断的诗句是-----------? 2、表现泰山神奇秀丽,极言泰山高峻的是---------- 3、各句表达的意思是? 1、答:泰山大,连绵的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答:泰山秀丽、高峻的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各句意思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五、体悟诗情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这首诗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 六、拓展训练 说说有关泰山的诗句,成语和俗语 有关“泰山”的诗句: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 晋·谢道韫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晋·陆机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元·贾鲁 与“泰山”有关的成语、俗语: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泰山北斗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七、作业布置 一、背诵默写全诗; 二、完成课后一(3)小题; 三、预习本课其余两首诗歌。 八、板书设计 参考:区三中八年级语文教研组 人教版教参 百度图库

文档评论(0)

dsw2853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