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十堰东风41学校 何玉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自制课文朗读微视频 2、《桃花源记》故事视频 3、教学用PPT 一、走近作者了解陶渊明 1、教师诗意介绍导入 他从乱世红尘走来,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 他向桃花深处走去,将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化作一首美好的诗, 他就是——陶渊明(生齐)。 出示:归园田居·其三 学生齐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描写的是怎样的劳动场景?谁来说一说 生: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管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师补充:辞官归隐后的陶渊明深居简出,躬身亲耕,自给自足,自得其乐。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桃花源记》,感受理想之所的光芒与美丽。 二、走进作品探访桃花源 1、初读课文:找线索理顺序 (1)自由练读:出示诵读要求 字音准确,停顿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句子流畅,音韵铿锵 请同学们自己按照要求练读。 (2)生生赛读: 在诵读中,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初印象?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环境美 生活美 人情美 同学们在反复的诵读中能否理清课文顺序,找到全文的线索? 出示:______桃花源—______桃花源—______桃花源 从发现到离开对于渔人而言就像是一个美丽的梦,我们请四位同学用有感情的朗读带我们感受这样美妙奇幻的经历。 2、跟读课文:播放范读微视频,全班齐读。 3、品读课文:用联想绘意境 语言形式:从“____________”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______” 特点:风景优美、环境宁静、生活快乐 引导学生在遵循愿意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把画面描述具体 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诗文运用迁移品味以动衬静的写法 三、走进历史体味隐者心 过渡语:肥沃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美丽的池塘,茂密的桑竹,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那误入桃花源的渔人看到这些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一起步入东晋太元年间。 1、屏显背景资料,教师配乐诵读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 结果是:生齐读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其三》)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百姓的疾苦 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谈感受 教师师引导学生联系白居易的《观刈麦》和杜甫的《石壕吏》加深理解。 师:只有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写下这样的桃花源。如果你是那位来自战乱中的渔人,看到桃花源内的景象,最惊叹的是什么呢? 对于来自乱世的渔人来说,桃花源里的和平、宁静是多么可贵呀! 3、梦幻现实对比体味隐者心 文生于情,情生于境。桃花源充满田园气息,良田、美池、桑竹,这些景象仿佛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一个梦幻,一个现实,差别如此之大。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写下这样的桃花源呢? 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正因为现实生活如此残酷,所以他笔下的桃花源才呈现出和平、宁静的特点。 这样美丽的桃花源,这样美好的愿望到底,能不能实现呢?陶渊明只在文章的结尾留下淡淡的六个字———全班齐“后遂无问津者” 师:写此文的时候,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年近花甲依然有梦,无人问津时,他在桃花源诗的最后,写了这样的两句:“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我希望能够驾着清风高高的飞扬去寻找我们的同道之人啊。先生的贡献就在这里了,他给我们乱世之中的世人一块“恬静的心田”。 补充:屏显: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文档评论(0)

直挂云帆济沧海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