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品的真伪鉴赏问题-北京大学人文学部.PDF

论艺术品的真伪鉴赏问题-北京大学人文学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艺研究 2013 年第7 期 论艺术品的真伪鉴赏问题 丁 宁 内容提要 艺术品的真伪鉴赏,在当代的意义变得愈来愈重要了。无论是美术史的研究,艺术博物馆的有序运 行,还是艺术品市场中的正常流通,都需要有关作品的确凿的归属依据。它不仅和艺术品的市场价格有关,而且也和 其内在的美术史价值联系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有关归属的问题也有可能在某种情况下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化事件。 我们应当审慎地在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的两大层面上展开深入的考察。本文主要讨论目鉴、科学检测和出处研究三 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艺术品 鉴赏 真伪 赝品 众所周知,鉴赏艺术品的真伪判别与观者或研究者的相关视觉经验的积累与磨砺,有着 十分显然的关联,而且,那些真正从事鉴赏而且其成就有着某种传奇性的鉴赏家常常是备受 推崇的,甚或可能到了某种可以顶礼膜拜的地步。 像伯纳德·贝伦森这样的大鉴赏家,其影响几乎无人可及:如今在美国主要的博物馆里都 有他当年建议或推荐购买的藏品,虽然个别作品的鉴定如今看来并不一定准确(如将一件现 收藏在美国国家美术馆的乔尔乔内的作品误判为其弟子提香的作品),但是,有那么多的作 品经由他鉴定后,作为当仁不让的非凡杰作进入美国重要的博物馆,却不是一般人的眼光可 以企及的。在他身后慨然捐赠给母校哈佛大学的伊塔蒂别墅,如今成了该校距离最远的图书 馆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每年吸引全世界的优秀学者前往,也似乎不无一点朝拜的意 ① 味 。 另一位著有《赝品》(1948)一书的艺术鉴赏家奥托·库尔茨同样是令人颇为仰视的人物, 他曾师从维也纳学派美术史家施罗塞,并在其博士论文里对当时并未得到恰当评价的巴洛克 绘画大师雷尼的作品做了极其精彩的分析。后来,他在奥地利历史研究学院有关艺术品维护 的授课经历使之对艺术品的真伪问题倍加关注。当年,他曾单枪匹马地将伦敦各处展出的不 14 论艺术品的真伪鉴赏问题 少艺术伪作一一识破,让不少美术史论家刮目相看。他与贡布里希共事过,后者对其倍加赞 ② 誉,认为是一位罕见的博学者 。 可以说,伟大鉴赏家获得的尊重与推崇的程度常常超过书斋型的美术史论家,前者的工 作业绩毕竟都颇为显赫可见,艺术品的真伪、优劣、高下等,均在他们的审视下奇妙地还原出 本来面貌。不过,问题在于,对鉴赏本身的理性探讨迄今为止依然过于稀少或太多经验的成 分,理应有更为周全而深入的把握。 一 取其狭义,并非通常所理解的一般艺术欣赏活动,它所针对的主要是艺术品的归 “鉴赏”, 属关系的确证。因而,确切地说,“鉴赏力”指的就是人在面对艺术品时所表现出来的知觉的敏 锐度、历史感的准确度、技巧感的精深度,以及判定艺术品归属关系的经验与水平等。在这种 意义上说,鉴赏活动直接关乎艺术品的真伪或来历问题。如明代的张丑在其《清河书画舫》中 ③而且,这种 所明示的那样:“鉴赏二义,本自不同,赏以定其高下,鉴以定其真伪,有分属也。” 活动由于其本身高度的复杂性或难度,常常会将艺术家、专家(包括艺术史家、考古学家、博物 馆研究人员、艺术商、拍卖行专家)和受众(包括艺术品拥有者、博物馆的观众等)都牵涉进来。 也就是说,某个单独的方面往往未必能做出完全令人信服的结论。 在艺术博物馆里,鉴赏的重要性尤为显著,具体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进入博物馆而 且未被辨别的赝品或临本与原作区分开来。因为,相对而言,赝品或临本肯定并非博物馆中的 最宠,毕竟传达着与原作不可相提并论的“噪音”意味,而且往往有可能产生出一系列误导性 的影响。艺术品是否具有充足无疑的合法性,对于任何博物馆而言都至关重要,因为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