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礼乐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之路612(高中阅读).pdf

孔子对礼乐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之路612(高中阅读).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孔子对礼乐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之路 孔子的际遇,颇令人感叹。他的道德学问,为当时人所推重; 他经世致用的抱负,却未曾得以放手施展。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 孔子似乎也有过对政治生涯的心灰意冷。 但是,他对于礼乐文化的坚 守与传承,却未曾有过犹豫彷徨。 即便当时无法兴起礼乐以济世安民, 他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 孔子一生不得志,这其中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孔子对礼乐之治 的坚持与当时的政治需求不相符合。春秋末期,周王室权力式微,各 国君主聚焦于扩充国家军力以自保或是图霸, 根本无暇顾及礼乐。 在 屡屡碰壁的情势下,孔子自己也抱怨“莫我知也夫” 。其实孔子如果 愿意改变行事作风, 趋附政治家的需求, 或许就不必在周游列国的凄 惶中被人取笑为“丧家之犬” 。但他却不仅未曾放弃过对礼乐文化的 坚守,还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周游列国,宣扬礼乐。在这种乐观情 绪的感染下,他以一种坚忍的精神坚持着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君子 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是他坚忍品格的最好 宣言。即使厄于陈、蔡,他依然能够讲颂弦歌不衰,能够用“君子固 穷,小人穷斯滥矣”的话来鼓励大家。 孔子在充分吸收了西周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对日渐僵化的礼仪 制度做了一番创造性的转化,适时提出“仁”的概念,希望人们可以 从内心的真实情感出发, 虔敬地践履礼的每一个仪节。 他强调乐的重 要性,乐教人听善音而动善情,听美乐而净化心灵,给人以无形的陶 冶。在礼彰显皇权、划分等级的功能外,他将礼带出贵族范围,强调 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愿意学习礼乐,坚持德性的修养,皆有成为君 子的可能。 这种升华的礼的精神内涵和普遍意义, 给了礼永恒的精神 生命,使其不会仅仅只是一种制度, 随着时代的更迭被遗忘在历史的 角落里,而必然会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不可替代。 对孔子来讲,遵守、提倡礼乐文化,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这些细 碎的礼仪细节, 更在于其背后重要的意义——为了上下有序、 社会安 宁。“礼”的学说体系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由礼治而达社会大同,是 孔子的理想。孔子的伟大, 就在于他改良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维护一 家一姓的利益,他是怀着社会大同的情怀的。因此,具有合理性的思 想,即便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因为 “不合时宜”而遭受冷落甚至是贬抑, 但时局一旦发生变革,仍可以“度尽劫波”而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礼乐文化因为失去了宗法制度的社会土壤, 在春秋战国时期因 “不合 时宜”而备受政治家们的冷落,在秦代又经历“焚书坑儒”的严厉打 压,但终究“度尽劫波” ,在汉以后的政治、社会生活中产生持续影 响力,礼乐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圈的标签,生活于其中的人“不学 礼,无以立”。 ( 选自田家溧《孔子对礼乐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之路》 ,有删改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都无暇顾及礼乐, 孔子追求的礼乐 之治不合时代的政治需求,这就注定了孔子的悲剧。 B.孔子坚守与传承礼乐文化, 但当时礼乐已不可能被用于济世 安民,孔子处处碰壁,致使他一度对政治心灰意冷。 C.孔子对礼乐文化的坚持很坚忍, 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事作风 去迎合政治家的需求,他的这种道德得到后世尊重。 D.孔子礼乐兴邦的政

文档评论(0)

lh2468l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