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脑力开发、快速阅读、读过既诵
中国文化史通释(干货版)
总导读
这本书是余英时应牛津大学出版社邀请,选取自己12篇论文结集而成。12篇文章都是关于中国文化史的探讨和论断,分别是思想、政治、商业、宗教、民间文化、文学、医学、科学、艺术、科举、侠、文化交流12个主题,基本囊括中国文化史的重要内容;每篇文章时间跨度长则两千年,短的也跨越四五个世纪;12个主题并不是孤立的,论述中彼此呼应关涉,触类旁通。所以,这12篇文章具有相当的广度、深度和系统性,足以驾驭“中国文化史通释”这个宏大书名。
余英时生于1930年,香港新亚书院文史系首届毕业生,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先后师从钱穆、杨联陞,是当今世界汉学界、历史学界首屈一指的人物。
一、儒家伦理与明清商人精神
1.儒家轻商是对孔子的误解
众所周知,儒家轻视商业。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并不是孔老夫子的本意。孔子从没有把“仁义道德”和“生产谋利”放在互不相容的位置,“义”和“利”不能并存的极端观点,是后世儒家对孔子原始教义的曲解或误解。
孔子恰好出现在中国商业第一次繁荣的时代,所以对于当时的市场制度有亲切的认识。最值得重视的是,他的大弟子子贡(端木赐),便是一位最有开创本领的大企业家,司马迁写《货殖列传》,以陶朱、子贡开端,可见他在古代商业史上地位之重要。孔子从来没有谴责子贡从事商业,在和子贡的对话中,他肯定了富而好礼和贫而乐道一样,都是合乎“道”的。
总之,原始儒学创建时期,由于子贡的出现,便与商人发生了密切关系。孔子“富而好礼”的说法就是在指点子贡,怎样将经商所得的财富纳入“仁义”的道德规范。司马迁认为,孔子学说流传天下,子贡的功劳很大,因为他经商很富有,到哪里都受诸侯重视,可以借机传播孔子之道。但汉以后儒者逐渐发展轻商的偏见,许多人不肯接受司马迁的说法。
自汉至宋,儒学思想虽经过种种变迁,其中有一条共识,那就是对于商人和商业世界抱着消极甚至否定的态度。宋代新儒学领军人物朱熹认为经商致富是损害“道”的。这种看法持续到16世纪才得以改变。
2.明清经商也光荣
15和16世纪中国的市场经济空前活跃,许多全国性和地域性的大型与中型企业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大批的“士”加入了商人行列,士和商之间的界线越来越分不清。他们放弃了科举考试,不再在仕途上求发展,转而在商业世界求发展。
变化为什么出现在16世纪?首先,这一时期,人口急剧增加。1600年前后中国人口大增至一亿五千万,是明初的两倍。入仕的名额是有限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功比例越来越小。根据文徵明的统计,以苏州为例,30个生员只有1个能取得入仕资格。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读书人只好以经商作为人生出路。
儒生纷纷转而行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士大夫地位的急剧下降。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农,当过和尚,靠农民起义登上皇位,他的出身和起家方式很受知识分子鄙视,朱元璋对此心中有数。为了创业他极尽可能地容忍和礼遇知识分子,实际对他们非常敌视,即位之后丝毫没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意识,士对他来说只是统治工具,必须绝对服从他。
明代知识分子的地位与宋代有天壤之别。宋代的朱熹认为经商致富损害“道”,前提是宋代有实现“道”的更正统更便捷的途径,那就是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通过君主自上而下推行社会理想。宋太祖吸取前代教训,压制武人,提倡文化,士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高。这就是为什么北宋发生了几次由士大夫主导的著名政治革新运动,如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热情很高。
明代非但没有这种条件,做官者连活下来都很难。明初有一则笔记生动记述士大夫人人自危的心理:京官每天早上入朝,一定会与妻子诀别,到晚上平安回家,则要庆祝又活了一天。基于政治生态的险恶,明代初期理学家只好退至修身、齐家的安全领域,而不敢触及治国、平天下的危地。
入仕的概率那么低,即使侥幸入仕,一不能过上体面生活,二不能实现政治理想,当官还有什么意思,不如去经商。
儒生虽转行经商,但他们不可能完全忘却儒家的价值和精神训练。相反地,儒家价值和修养往往成为他们事业成功的动力。
明代商人已经非常看重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已不是勉强做买卖以谋利益的“市侩”了。商人这一自负兼自信的心理在当时甚为普遍,不知不觉中便流露了出来。他们教导子弟利而不污,以义制利;商人在经营之余热衷向大学者问学,为学者捐巨资建书院;徽州菜馆普遍供奉朱熹之位;明清商人手抄先儒警句贴在墙上;做生意时强调范仲淹的“不欺”、司马光的“诚”。因为他们深信:如果违背了“理”或“天理”,去行欺诈的事,则必将招致灾祸。
为什么明清商人如此重视道德修养?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商业经营看得很严肃,甚至很神圣。随之而来的是他们发展了高度的自觉,肯定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在治国平天下的“士”之下。用当时的话说,即“良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