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传神处正在“颊上三毛”
东晋著名的画家顾恺之关于如何摹画人物形象,有两个看似矛盾的论断:要把一个人物画得逼真传神,就要画好他的眼睛;要画好一个人物,就要在细微处下工夫,要善于在他的脸上加上三根毫毛。
关于要画好眼睛,《世说新语》记载: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顾恺之的话虽然简约,但其道理却十分深刻。他的意思是一个人物最传神的地方,不在形体的状貌上面,而是在眼睛上。他画人物,数年不点睛,一旦点睛,就要点得好,所以他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这个”“这里”的意思。在顾看来,“这个”就是人物的眼睛。顾恺之的“画眼睛”说,实际上提出了一个“特征”的理念,他认为人物的精神并不表现在人的肢体上面,不是任何一个地方都具有特征,只有人的“眼睛”是人的灵魂的窗户,这是最具特征的地方。
关于要在恰当的位置加上三毛,《世说新语》记载:
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这个“颊上三毛”的典故说:顾长康给名士裴叔则画像,脸颊上多画了三根胡子。有人问他是什么原因,顾长康说:“裴楷俊逸爽朗,很有见识才具,这三根胡须恰恰是他的见识才具。”看画的人寻味起画像来,确实觉得增加了三根胡子才更有气韵,远远胜过还没有添上的时候。
画人物,有时要在画好眼睛之后,还要在细小的地方深加工,即在关键的部位加三毛,这是非常独到的见解。“画好人物的眼睛”可以理解为是对“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的形象描述,“颊上三毛”则可以理解为是对“有时那些看似细微、不足道的细节恰能传达丰富的意蕴”的艺术体现。顾长康的绘画理论不仅给后世的画家许多启发,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让我们来欣赏作家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是怎样为他们笔下的人物的脸上加上“三毛”的。
一、刘邦的问答:人物性格的多维透视
课文《鸿门宴》的主要情节是项羽想设宴除掉先入关且有称王野心的刘邦,而刘邦巧妙周旋,终于将一场血腥化为乌有。鸿门宴上,刘邦的能屈能伸、能言善辩、善于用人、灵活变通、心思缜密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邦本来想称王,可得知项羽杀气腾腾,马上就前去贬低自己,抬高项羽,为的是化解项羽的杀气,可谓能屈能伸;与项伯是敌我关系,但因为项伯可以利用,于是就展开三寸不烂之舌,竟然与项伯成为亲家,可谓能言善辩、能拉拢人;鸿门宴上危机四伏,借机如厕果断抽身,安全离开,可谓灵活变通;留下张良答谢,拖延时间,以确保自己安全脱身,可谓心思缜密。
上述性格特征是刘邦一统江山的主要原因。但是文中还运用“颊上三毛”的手法,透露了刘邦狡猾多疑的毛病,这与他流氓无赖的出身很吻合。
文中有两处为刘邦这个人物加上了“三毛”。一是当张良连夜向刘邦报告项羽第二天要前来攻打的消息,刘邦赶紧向他重用的军师求救,张良就为他出谋划策,推荐项伯。凭着刘邦与张良的交情以及张良的本事,刘邦应该继续听完张良的计策,然后依计而行。可是高明的司马迁却突然为刘邦设计了一句插问:“君安与项伯有故?”这一貌似漫不经心的问话,正是刘邦脸上的“三毛”,它像一面多棱镜,照出了刘邦的谨慎、多疑、警惕等。尽管张良足智多谋,对刘邦忠心耿耿,提出了许多良策,可是张良推荐的人毕竟是项羽的叔父啊。项羽的叔父怎么可能连夜将这么重要的情报泄露?张良跟项伯到底是什么关系?这是不是陷阱?现在情况危急,张良不会有二心吧?听到张良的解释合情合理,这才打消了刘邦的疑虑,然后才安心地使用张良的计策。一句可有可无的问话,展示了刘邦瞬间复杂的内心世界;一句可有可无的问话,可能会要了张良的性命,而中国的历史也有可能改写了。这“颊上三毛”实在太精彩!
二是张良夜闯刘邦营帐,责怪刘邦时机不成熟却过早暴露称王的野心,结果得罪了项羽,引来麻烦: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当时,项羽兵力四十万,刘邦兵力十万,双方打起来,刘邦败北是无疑的。第二天就要开战,危急关头,张良想的是如何应对,一心为刘邦考虑,可是刘邦却虚与委蛇,瞒天过海,一幅流氓的嘴脸。他用“鲰生”的回答来搪塞张良的责问。那个鲰生何许人也?难道对张良也不能说吗?是不是真有这么个人,还是刘邦对张良不信任,或是刘邦自己称王的野心控制不住而得意忘形?作者用这“三毛”勾勒了刘邦的狡猾善变。
二、烛之武的牢骚:英雄末路的深重喟叹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推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军,最终使秦穆公心悦诚服,郑国转危为安。
不难想象,一位须发尽白的老者,腰里系着粗糙的绳子,在夜色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