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岩层条件下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doc

水平岩层条件下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平岩层条件下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 1、前言 在隧道及地下工程中,如何控制超挖一直是隧道工程师经常面对的问题。虽然光面爆破、预裂爆破等控制爆破技术日益成熟,且已成为山岭隧道开挖爆破的常规方法,但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工程地质复杂多变,而且随着新一轮交通工程建设高峰期的到来,交通隧道的建设需求越来越大,这需要大量的钻爆人员从事隧道开挖工作。由于钻爆人员技术参差不齐,以及施工管理不善等其他因素,在实际隧道施工中“光爆不光”、超挖过大等现象仍普遍存在。 水平岩层是隧道工程作业经常遇到的一种地质构造,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水平岩层的光面爆破一直是一项技术难题。如果处理不好,隧道的拱顶会出现大面积平顶、落石、塌顶等现象,不仅直接影响隧道的光面爆破效果,还会影响毛洞的围岩稳定性、初期支护的数量和永久支护的混凝土工程量,增加工程投资。过去施工中,因为水平岩层引发安全事故且增加工程造价的事例很多,所以水平岩层超挖控制施工技术对隧道建设而言意义重大。 另外在软弱水平岩层中,岩体通常都较为破碎,节理发育,粘着性差,完整程度不高,围岩稳定性较差。在隧道开挖施工时易造成拱顶落石、片帮、崩塌等现象,给施工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和困难。分析影响水平岩层中围岩的稳定性的因素,确定防止围岩失稳垮塌的措施,对于水平岩层条件下隧道的顺利施工具有积极意义。 2、栾家岩隧道工程地质概况 栾家岩隧道左线起讫桩号K78+010~ K81+275,右线起讫桩号K78+010~ K81+273,左线长3265m,右线长3263m,为分离式特长隧道。该隧道主洞建筑限界为:2×10.25米,净高7.15米,限界高度5.0米;停车带建筑限界为:2×13米,净高7.72米,限界高度5.0米;车行横通道建筑限界为:宽4.5米,净高6.0米,限界高度5.0米;车行横通道建筑限界为:宽2.5米,净高3.0米。进口洞门采用环框式洞门,出口洞门采用削竹式洞门。栾家岩隧道围岩情况如下表: 栾家岩隧道类别划分情况表 位置 桩号 长度(m) 围岩级别 左线 K78+010~K78+108 98 Ⅴ级 左线 K78+108~K81+126 3018 Ⅳ级 左线 K81+126~K81+275 149 Ⅴ级 右线 K78+010~K78+120 110 Ⅴ级 右线 K78+120~K81+140 3020 Ⅳ级 右线 K81+140~K81+273 133 Ⅴ级 进口浅埋段采用Ⅴ(C2)型衬砌,左线长108米,右线长113米,中段采用Ⅳ型衬砌, 左线长2826米,右线长2840米, Ⅳ停型衬砌各长160米,出口段覆盖层较薄,采用Ⅴ浅、Ⅴ浅(H)、Ⅴ加强三种类型衬砌,左线长144米,右线长128米,栾家岩隧道修建四个车行横通道、五个人行横通道。左明洞长为27米,进口长12米,出口长15米,右明洞长为22米,进口长7米,出口长15米。 隧道大的地貌处于丘陵区,隧道穿越九龙山背斜核部,地层岩性为白垩系下统剑门关组砂泥岩互层,岩层产状近水平,层间结合差,岩体以中厚层状结构为主。地下水以滴水~线状渗出为主,局部有细股水流。 栾家岩隧道在K79+230设立变坡点,广元端为0.5%的上坡,南充端为1.6%的下坡,隧道设计最高点在K79+230,设计高程为652.516m,最大埋深在右线K80+410处,埋深185米。隧道进出口都位于曲线上,隧道进口左线曲线半径为3200m,曲线长553.201米,进口右线曲线半径为2600m,曲线长353.263米;隧道出口左线曲线半径为3500m,曲线长324.656米,出口左线曲线半径为4300m,曲线长514.403米;隧道中段为直线段。洞口开挖7829m3,洞身开挖609359 m3。 2.1 隧址区岩性情况 场内出露、揭露的地层有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层和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剑门关组,各地层描述如下: (1)第四系崩坡积层 粉质粘土:褐黄~黄灰色,以粉、粘粒为主,含约10%-20%的粉砂岩、砂岩质角砾及块石,硬塑状,结构不均。主要分布于缓坡、沟谷,厚度约1-5.0m。 块石:色杂,以青灰色为主,石质成分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结构松散透水性好,主要分布于隧道出口,下卧于粉质粘土之下,厚度约4.0-5.0m。 (2)白垩系下统剑门关组 粉砂质泥岩:以粘土矿物为主,钙泥质胶结,粉粒质结构,薄-厚层状构造,岩质极软-软,具有饱水软化,脱水开裂风化特征,一般单一岩性,层厚5.0-40m。 粉砂岩: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钙泥质胶结,粉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质软-较软,一般单一岩性,厚2.0-5.0m。 细砂岩: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泥钙质-钙质胶结,细粒结构,中厚-巨厚层状构造,局部水平及斜层理发育,结构不均,局部夹泥岩,岩质较坚硬-坚硬,一般单一岩性层后2.0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