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2006 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Jul2006 第 26 卷第二期 总第 40 期 从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周瑶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摘 要]佛教与儒道从排斥斗争到融合从而中国化成为中国传 成果梁武帝用政权力量判神不灭论胜利对佛教的传播产生 统文化的一部分构成了以儒家为主干佛道为两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了重大影响第三是人生虚实之辩儒家重视人生现实认为人生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主体 现实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对社会有强烈的关切感和历史使命感道 佛教初传中国时东汉王朝已走向衰亡之路作为正统的儒家 家则要超越世俗羁绊顺应自然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消 学说由于神学化趋于荒诞经学迂腐琐碎思想僵化贫乏加之 极自保道教则重养生成仙佛教认为诸法皆空诸行无常一切 皇权衰落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为佛教传播提供了适宜的土 都是虚妄不实的人生也是虚妄不实的儒家指责佛教逃避现实 壤但作为外来宗教佛教在初传时不得不依附道教和玄学佛教 消极出世佛教则以为认为人世虚妄不实并非意味着逃避现实 为了让人们接受佛教在传教时常运用道家思想来诠释佛教思想 消极出世为了挽救众生可以牺牲一切甚至生命⒉道德伦理上 佛教在站稳脚跟坚持自身独立性的时候就与儒道发生了排斥 的冲突其实就是与封建纲常伦理的冲突佛教倡导众生平等就与 斗争大体上儒家对佛教排斥多于调和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 封建等级制度与儒家倡导的名教发生了冲突僧人削发出家不婚娶 斥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道教徒中也有主张调和的儒家对道教 与儒家孝道相抵牾沙门袒服与儒家礼制以服饰体现等级差别相 不排斥也不调和道教对儒家有调和无排斥[1]如再补上佛教徒 违背被称为蔑弃常礼沙门不敬王侯则是对封建君权和儒家名 也有主张调和的那就基本反映了三者在冲突中的立场和态度而 教的挑战是对中国传统政治观念的有力冲击无怪乎鲁迅说自 道教始终以儒家为同盟去与佛教争斗这其实是两种文化的冲突 六朝至唐宋凡攻击佛教的人往往说他不拜君父近乎造反[2] 佛教与儒家道家的冲突方立天先生认为主要可从三方面表 而早期道家蔑视礼教并不否定它以超越态度寻求游方之外的 现出来一是哲学思想上的冲突二是道德伦理上的冲突三是儒 世界道教则是接受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作为信条这就导致它 道佛三教高下优劣之争⒈哲学思想上的冲突主要是人生观宇 不能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而起辅助儒家的作用把它称为第 宙观认识论三个方面的冲突首先是形神之争儒家认为人 二儒家也不过分所以这两个方面可以说主要是儒家佛教的斗争 有生必有死合乎自然规律道教则认为经过修炼可长生成仙形神 ⒊儒道佛三教高下优劣之争可以说是前面两大论争的必然延 不灭佛教的原始宗教和中国的大乘教的空宗则不赞成神不灭论 续由于儒道之间的互补关系和同是本土文化的特点这场论争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有宗则主张神不灭论这就引发了历史上有名 就表现为儒家对佛教的排斥佛道两种宗教争夺地位的论争表 的神不灭论与神灭论的论争其次是因果报应之辩佛教的神不灭 现出夷夏之争的特点儒佛道三教相互排斥斗争的过程 论与中国原有报应说结合产生了独特的三业身口意三报 其实就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当隋唐佛教走向繁荣佛教哲学日益 现报生报后报三生前生今生后生的因果报应论 完备佛教本土化后三教的相互吸收和相互融合便成了主流 它是佛教关于人生的本质本原价值和命运的理论是佛教导俗 儒佛道三教合一自汉魏时已有所流露《牟子理惑论》中大 说教中的重要理论补充了中国传统报应观之不足发挥了对民众 量引用道儒和各家著述来解释佛教教义尽量把儒佛道三者 的诱惑力和威慑力范缜的《神灭论》可说是形神之争的最高理论 调和起来这说明佛教在初传时不得不依附和利用中国传统的道家 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一种体现中国将尊老视为传统美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