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题二十八 高中生物学中的传统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很多都流传下来并不断被发展、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具有现实性意义,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及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
1.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
我国传统文化一向被认为是关于人生的学问,甚至是关于生命的学问。我们要识读生命,就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领悟生命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的生命的认识和主张主要有以下三种。;(1)儒家生命观
儒家以十分清醒的理性主义对待人的生命问题。他们既叹喟人生的短暂和有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又不为人生的有限而悲观沉沦,在人的生命行程中升华出一种略带悲剧意味的责任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们虽然认识到了“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但是他们也认为,人既不必为人生之有限而陷入痛苦的泥淖不能自拔,也不必听凭风浪把自己的人生之舟任意漂泊,更不能纵情声色,及时行乐,陷入动物性的生理欲求中。人应该珍惜生命,生尽其用,有所作为,建功立业,这样才能使人生从有限进入无限、从短暂趋附于永恒。儒家还认为,“生”与“死”并非完全不同、完全无法沟通的两种状态,而是经由“仁”的“生生”能填平它们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立功”“立德”“立言”,而达“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儒家的生命观蕴含的崇高献身和奋斗精神,曾是中华民族在困难时期不消极、不沉沦的重要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虽然,儒者们尤其是先秦儒家并非排斥人的物欲满足,但在高扬精神的道德价值时,还是常常忘记了人是一种生物体的存在,漠视了物欲的满足。对现实中的人而言,物欲的满足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人对死后声名显扬与否的追求。;(2)道家生命观
道家对人的生命存在采取了一种外在否定而内在肯定的态度。道家重人贵生,重命养躯。从表面看,老庄并不十分重视人的肉体存在,认为“人之生也,与忧俱生”,“死乐生苦”,应该“不知说(悦)生,不知说(悦)死”。其实,在心灵深处,他们并不毁弃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比如,老子曾大谈柔弱胜刚强、功成身退、谦下不争的人生智慧,并提出了一整套生存处世方法,就是为了让人们得以保身全性、延年益寿;庄子也大谈养生之道、处世之方,肯定人的情感欲望,让人们从大自然的生机中体悟生命的欢欣,活够大自然赋予自己的生命时限,达到“保生”“全身”的目的。老子的婴儿状态,庄子的浪漫想象,都反映出他们力图以努力泯灭是非、利害、生死、荣辱等界限,来获取精神自由,以致肉体生命的长生不老。他们从外表上否定和厌弃人的肉体生命,实际上是对人的肉体长存的绝望和生命短促的哀伤:“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因此,提出通过“心斋”“坐忘”,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为“真人”“仙人”,从而超越有限的生理生命,在精神境界上摒弃生与死的区分,与大道合一,达到“死而不亡”。;(3)佛家生命观
佛家总是以深沉的目光注视着人类的生存和命运,劝告人们人生难得,要珍惜生命,人在没有求得解脱、真正出离之时,绝不可自暴自弃,甚至自残生命,草草了结此生。佛家慈悲观念的提出,也主要源自对自然生命的脆弱性的关注。佛家笃信因果报应与轮回的理论,由此生发出与众生的平等心,为众生祓苦与乐的慈悲心。“人人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就是对平等地尊重人的生命的通俗诠释。佛家中的首戒就是“不杀生”。“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对蝼蚁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就是对关爱生命善行的赞扬。佛家主张“不杀生”,同时还始终致力于“护生”与“放生”的实践,诗句:“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就是对僧人爱助生命的写真。这些都表现了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与爱惜,对众生平等的深切关怀。但佛家也认为,对社会和自然有害的东西,如害虫害鼠,非杀不可的,杀了,也是慈悲心的一种体现,是“普度众生”的要求。它彰显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尊重一切生命的伟大同情心和博大爱心。
正是这种对人个体生命的精神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才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形成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2.阴阳平衡与人体稳态
《黄帝内经·素问》曾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意思是阴阳是天地循环的道理、是万物生死的规律、是产生各种变化的根本,是生死的源头。由此可以看出阴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阴与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之间相生相克,只有它们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人的机体才能正常运转。这与内环境稳态的定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是何其相似。只不过是在内环境稳态中强调了机体会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内环境使之达到平衡状态。;3.动物习性与中国古代人伦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