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浮游植物大量死亡的原因很多,甚至因本身大量繁殖改变环境的照度、pH值和养分等,也可能导致大量的死亡。在养鱼池中浮游植物数量的消长和优势种的更替是时常发生的。当浮游植物量开始急剧下降,原有优势种大量死亡。不过水华的更替不一定伴随着窒死现象,如果一个水华逐渐地过渡到另一个水华,氧气情况就不会突然恶化。 有时夏季窒死是由于天气的变化引起的。在连续阴雨天或雾天,由于光合作用减弱,白天氧的输入有限,夜间或清晨较易缺氧。在连续闷热无风的天气时,突然降温或下阵雨或夜间起风,都能引起泛塘。这种现象曾经被说成所谓气压降低引起的。但是大气溶解对养鱼池氧的输入仅起很小作用,而气压变化对氧的溶解率的影响也很有限,事实上这种现象乃是水温垂直分层被破坏所引起的。 在夏季闷热无风的日子,甚至水深不到1m的池塘也会出现明显的水温垂直分层。上层较暖较轻的水,由于浮游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氧气丰富,且常过饱和而扩散到大气中,底层较冷较重的水,由于只有消耗而几乎没有输入,溶氧逐渐降低而至于零;中间的一层温度急变的温跃层象一道墙似的把上下水层分隔。这时池鱼多集中在水的上层而不下沉,出现所谓暗浮头现象。在水温分层的情形下,夜间降温所引起的对流通常只限于上层,但在天气突然变冷,上层水温降到低于底层时,对流就能直达水底;在强风和阵雨的搅动下,上层水和底层水也能产生混合。在这种上下水层混合和翻转的情形下,原来氧气丰富的上层水,因与无氧的底层水混合,并与长期缺氧的底泥接触,氧气很快被耗尽。而上升的底层水更是缺氧的。因而泛塘即产生了。这种泛塘情况常常还与硫化氢等其他气体的作用有关。 冬季窒死一般在冰封水体发生,不象夏季窒死那么突然,而是逐渐来临的。因为水面结冰后,大气已不可能继续溶解于水,同时随着冰层的加厚和冰面的积雪,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也逐渐减弱甚至停止,氧的来源几乎断绝,而水底沉淀中的有机质(多为夏秋死亡的生物残体)继续进行分解,鱼类和其他动物的呼吸继续消耗氧气,所以到一定时期后,水中氧气被耗尽,引起了动物的大量死亡。 我国北方地区的鱼类,在越冬期的大量死亡,也是冬季窒死现象。近年来对黑龙江一些泡沼和鱼池的调查(李永函等,1978)表明:许多冰面没有积雪或及时扫雪的水体,冰下总生活着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并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氧的日净产量多为正值,即使鱼的密度很大的越冬池中也是这样的情况。因此,可以采用生物增氧法来保证鱼类的安全越冬,方法就是及时地打扫冰面积雪,并向越冬池中引入含有适量浮游植物的水。为了减少氧的消耗,底泥所含的有机质不宜过多。 冬季窒死多在冬末发生,发生前有一系列的预兆迹象。 六 氧过量的危害 许多资料表明氧的过量对某些水生动物有害。据Fox等(1955)的试验,角质扁卷螺(Planorbis corneus)、颤蚓、摇蚊幼虫和其他一些动物对过量氧有不良的反应。Woodbury(1942)曾报道因衣藻水华使溶氧量达到327%过饱和时,鱼类大量死亡的情况。据Haempel(1928)的实验,淡水鲑(Trutta iridea和T.fario)幼鱼在高浓度氧(达到32 mg/L)中逐渐呈麻痹状态以致死亡;成鱼则有较强的抵抗力,一昼夜后放回正常溶氧量的水中,未见不良反应。但是也有一些实验,未发现过量氧对鱼类有害。据Wiebe和Mc Gavock(1932)的实验,在溶氧饱和率达到183%~300%的水族箱中,各种鱼活到20 d后,未呈现任何病态。 关于过量氧对水生动物作用的机制,还了解得不多。近年凡· 杜伊进(Van Duijn 1972)指出:当水中溶氧过饱和时,可以使鱼血液中氧也达到过饱和,当水中和鱼血液中氧分压处于平衡状态时不会产生危害,但是如果外界氧压突降或降得比血液中氧向外扩散的速度更快,这时内外氧分压失掉平衡,血液中溶解气体就会形成气泡逸出并阻塞血管,程度严重时会阻碍血液的正常循环,使病鱼致死。这种情况即所谓气泡病,在外观上鱼的体表布满许多气泡,但是这种气泡中的气体不是氧而是氮。这是因为:在鱼鳃表面进行的气体交换中不仅有氧气,也包括二氧化碳和氮等气体。当鱼血管中气压和外界气压失掉平衡时,血液中的氧气易通过血红素或综合的化学作用而排掉,二氧化碳因易溶解于水且易为血液中钙盐或其他成分所吸收,只有氮是惰性气体且溶解度很低,因而形成气泡逸出。 §2 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一、二氧化碳 水中二氧化碳首先是在水生生物呼吸和有机质氧化分解时及二氧化碳平衡系统输入的,大气溶解仅起很小的作用。在特殊情形下,从地下水或其他水源可输入一定份量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主要去路主要是是消耗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中溶解CO2、H2CO3、HCO3-和CO32-之间以及它们和气相CO2、固相CO32-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物理化学平衡,构成“二氧化碳平衡体系”。 即 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