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工智能》 ——有史以来最感人的科幻片 《人工智能》的命题宏大深邃,它从科学、文学、哲学、宗教、伦理、人性等多个角度同时切入。 问题不是制造一个能对人类付出真挚的、永恒的爱的机器人,真正的问题是:“Can human love them back?”(人类会用爱来回应他们吗?)如果这个机器人真正能爱一个人,这个人对机器人又有什么责任呢?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期律性的辩证统一 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 —列宁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期律性的辩证统一 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期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案例:三门峡水电站的教训 黄河干流上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工程,也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2003渭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 陕西方面将其归结为三门峡水库高水位运行导致潼关高程居高不下,引起渭河倒灌其支流,3到5年一遇的渭河洪峰,就使陕西515万人口,1080万亩农田受灾,以至“小灾酿大灾”。而三门峡方面认为,渭河之灾与三门峡工程无关,是两码事。再一次引发关于三门峡工程的是非功过的激烈讨论 1954年4月,国家计委决定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编制黄河流域规划。苏联境内很少泥沙量大的河流,他们的专家缺少泥沙河流治理经验,所以他们的整体思路就是蓄水拦沙,认为水土保持能很快生效,进入三门峡的泥沙能很快减少,因此可用三门峡的高坝大库全部拦蓄泥沙,使三门峡下泄清水来刷深黄河下游的河床,从而把黄河一劳永逸地变成地下河。 1.水库的规划违背了水流必然趋向挟带一定泥沙的自然原理。即使上游水土保持良好,清水在各级支流里仍将冲刷河床而变成浑水,在坝下游,出库的清水又会加大冲刷河岸的力度,使下游的防护发生困难。因此,黄河的水不可能变清,也没有必要变清。 2.筑坝的有利方面是调节水流,有害方面是破坏河沙的自然运行。在库上游边缘附近,由于泥沙淤淀下来而不前进,那里的洪水位将提高。可以想见,毋须等到水库淤满,今日下游的洪水他年必将在上游出现。 三门峡工程失败的直接结果,是对黄河河流生态环境、特别是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黄河三门峡至潼关的淤积泥沙至今没有解决;关中平原50多万亩农田的盐碱化;水库淹没了大量的农田;水库毁掉了文化发祥地的珍贵文化古迹;黄河航运的中断;29万多农民从渭河谷地被迫向宁夏缺水地区移民,其中15万人来回十几次迁移,给他们造成了人生中难以想象的惨剧。 显然,这是工程建设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的一个重要教训。可见,在工程建设中,要牢牢树立环境意识和科学的工程生态观,要时刻按自然生态规律办事。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期律性的辩证统一 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期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主观能动性的 三个表现 第一 认识世界 的能力和活动 第二 改造世界 的能力和活动 第三 精神状态 为什么必须充分发挥 主观能动性 →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 去利用规律、利用和创造条 件,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中,必然遇到困难、挫折、 暂时的失败,需要坚强的意志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古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试用所学的观点分析该命题 想一想 分析: (1)“谋事在人”,是说人们想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2)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与人们掌握的规律有关;另一方面又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客观规律或者客观条件则是正确的命题。(3)如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上帝”或“神”则是错误的,属于唯心论的观点。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