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刻本讲义.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扫叶山房刻书最有名的有《十七史》、《四朝别史》、《百家唐诗》、《元诗选》癸集等。到同治、光绪年间,扫叶山房刻书行销大江南北,常见的有《毛声山评点绣像金批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绣像评点封神榜全传》、《千家诗》、《龙文鞭影》初、二集附《童蒙四字经》。清末民初,扫叶山房出版各书,多用新法石印,逐步代替了刻版印刷。 除扫叶山房外,在许多苏州书坊中,较有特色的是书业堂,刻书专以小说为重点,如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说呼全传》十二卷,四十回;乾隆四十六年(1781)刻艾衲居士编《豆棚闲话》十二卷;乾隆五十八年(1793)刻《新刻批评绣像后西游记》四十回;嘉庆十年(1805)刻《英云梦传》八卷。 南京坊刻 南京是清代坊刻中心地区之一,从清初到清末一直很兴盛,最有名的是李光明庄。 据所刻《书经》附载的刻书目录,知其刻印了一百六十七种,计经部四十一种,史部六种,子部三种,集部五十二种,启蒙类二十四种,闺范类四种,医算杂学类二十四种,善书类十三种。其中尤以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史鉴节要》等私塾课本的影响为大。 北京坊刻 北京是清代首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书坊林立,其中著名的有乾隆时陶氏五柳居、嘉庆时谢氏文萃堂、道光以后的老二酉堂、聚珍堂、善成堂等。北京书坊所刻大部分书为村塾课本与启蒙读物以及医、卜、星相、佛经、善书、类书、小说等。 清代后期的坊刻本遍及全国,总之,许多人民大众的读物,儿童、妇女的读物,以及小说、戏剧、唱本、日用杂字都是由这些书坊出版的。许多反映人民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的资料,也只有在书坊的出版物中才可以找到。因此,清代书坊刻本对于繁荣文化教育事业是有着不可否认的功绩的。但是坊刻本,由于力求降低成本,所以纸墨用料不如官刻、家刻之精。 清刻本在形式上也有其特点。就版式而言,清代比较尊重古刻本,影宋刻本的见气颇盛,所以在形式上受宋本影响比较明显,一般左右双栏,也有四周双栏或单栏的;大部分是白口,也有少数黑口。 值得注意的是字行横竖都排列的比较整齐,书前不少刻封面。封面一般为三行,中间一行为书名,字略大;右行是编著者,左行是刻版者或藏版者。封面多用薄薄的黄色、绿色、粉红色纸印。 清代刻书,由于文字狱的残酷,特别是庄廷鑨《明书》案发,刻工也被处死,所以刻工多不敢在书上留名,但嘉道以后,禁纲稍疏,刻工在所刻书上留名者渐多。如乾隆至道光年间,金陵刘氏著名刻工刘文奎、刘文楷、刘文模、刘觐宸、刘仲高等等,就在他们所刻书的卷尾留下了名字。 就字体而言,清代内府刻书有一定的格式,方体的称宋字,楷体的称软字,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等,则用宋字,疏行大字,最宜老眼;御纂《七经》、《全唐诗》、《全金诗》等,则用软字,密行端楷,酷肖宋镌。影响所及,清刻本主要就采用这两种字体。 宋字,也叫仿宋体或硬体字,这种字体在清刻本中最为普遍。道光前刻的横细竖粗,撇长而尖,捺拙而肥,还比较美观;道光以后,字体显的呆板,世称匠体。软体字也即手写体。清代手写上版的名家前已经介绍。 就用纸而言,苦竹斋主《书林谈屑》中云:“清代印书,上焉者用开花纸,色白而坚韧细密,表面光滑,清康熙版《御制诗文集》及《性理精义》等书,即其一例。武进陶兰泉氏在世时,藏书甚富,陶氏最醉心于清初精刻初印之开花纸书,故世人尝以“陶开花”呼之。 嘉道间殿版书,多用白榜,较之开花,质松而稍厚,嘉庆《御制全史诗》及道光《钦定新疆识略》等书均用之。宣纸多用于印谱、画谱,普通书用之者极鲜,惟雍正十三年所刻《陕西通志》一百卷,其最初印本全用宣纸。 同光以后,宣纸印书,乃渐盛行。又有所谓太史连与粉连、绵连等名目,色白质松,类似宣纸。 竹纸色黄,上焉者坚韧光滑,如康熙殿版《渊鉴类函》及《佩文韵府》,其初印本用纸,与今日江西所出之玉版,官堆无异;下焉者质松脆薄,直与毛边等耳。” 普通印本则竹纸较多。 由于清代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所以清刻本避讳很严,除避庙讳御名外,往往还从种族岐见出发,刻书避胡、虏、夷、狄等字。其方法每作空白,或改易形声,如以夷为彝,以虏为卤之类。这也是我们研究清刻本时就注意的。 THE END 十三年(1748),开三礼馆,刻《三礼义疏》,与《易》、《诗》、《书》、《春秋传说汇纂》合装,总名《御纂七经》,而《三礼义疏》即逊于《四经汇纂》。扬州诗局,于曹寅帮后,工亦中缀。……自此以后,勅纂各书之写刻印装,每下愈况。 试举三十年(1765)后所刻之六通,四十年(1775)后所刻之《旧五代史》,五十年(1785)后所刻之《续纂大清统志》,与十二年(1747)前所刻诸书,校其优劣,判若霄壤。嘉庆一朝,四年(1799)刻《续纂八旂通志》,工料愈逊。九年(1804)勅纂《熙朝雅颂集》,特谕阮元刊进,亦不如《全唐诗》。 道光、咸丰两朝,天下多故,稽古

文档评论(0)

benzei2445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建筑工程师持证人

没啥好说的额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10月16日上传了建筑工程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