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昌歜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左傳》“昌歜”補正 蘇 芃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左傳·僖公三十年》:“冬,王使周公閱來聘,饗有昌歜、白黑、形鹽。”杜預注:“昌歜,昌蒲葅。”孔穎達疏:“昌歜,饗之所設必是籩豆之實。《周禮·醢人》‘朝事之豆,其實有昌本、麋臡’,鄭玄云‘昌本,昌蒲根切之四寸爲菹’。彼昌本可以爲菹,知此‘昌歜’即是昌蒲菹也。齊有邴歜,魯有公甫歜,其音爲觸。《說文》云‘歜,盛氣怒也。從欠蜀聲’。此‘昌歜’之音相傳爲在感反,不知其字與彼爲同爲異。徧檢書傳,昌蒲之草無此别名,未知其所由也。”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第1831頁。 孔穎達最早提出關於“昌歜”之“歜”音義的疑問,顧炎武《日知錄》對此作出考證:“今考顧氏《玉篇》有字,‘徂敢切,昌蒲俎也’。然則《傳》之‘昌’正合此字,而唐人已誤作‘歜’。是知南、北之學,陸、孔諸儒,猶有不能遍通。” 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 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56頁。該說亦見於顧炎武《左傳杜解補正》:“歜字誤。《玉篇》作‘’,徂敢切,菖蒲葅也。”《清經解 清經解續編》第1冊,鳳凰出版社,2005年,第5頁。 顧氏之後,關於“昌歜”的認識,觀點有二: 一類認同顧說,以“歜”爲“”之誤,清代學者陳樹華 陳樹華《春秋經傳集解考正》卷七:“《玉篇》‘’字諸家俱未之及至亭林顧氏始舉出。” 陳樹華《春秋經傳集解考正》卷七:“《玉篇》‘’字諸家俱未之及至亭林顧氏始舉出。”《續修四庫全書》第14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34頁。 沈欽韓《春秋左氏傳補注》卷四“有昌歜”條用顧說,《續修四庫全書》第12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4頁。 丁晏《左傳杜解集正》卷三“又傳饗有昌歜”條用顧說,《續修四庫全書》第12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26頁。 王念孫《廣雅疏證》卷第八上《釋器》:“、鮆、鮨,鮺也。……《說文》:‘?,鮺也。一曰大魚爲鮺,小魚爲?。’《玉篇》作‘’,音才沈、才感二切。僖三十年《左傳》注云:‘昌歜,昌蒲菹也。’《釋文》‘歜,在感反’。在感與才感同音。昌蒲菹謂之歜,猶魚鮓謂之矣。” 王念孫《廣雅疏證》,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45 王念孫《廣雅疏證》,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45頁。 王引之《經義述聞》卷十七“昌歜”:“《廣韻》入聲一屋,,《說文》本才六切,歍也,‘才六’之音轉爲‘在感’,乃幽、侵二部之通。從鼀聲,而音在感切,猶燅從坴聲,而音徐鹽切,鼀坴皆以爲聲也。若從蜀聲之字,徧考諸書無讀入侵部者,以是知其當從鼀,不當從蜀也。特以字或省作,黽字隸書作,與蜀相似,故傳寫者誤作歜。《史記·倉公傳》‘肝氣濁而靜’、‘心氣濁躁而經’、‘腎氣有時閒濁’、‘心脈濁’,徐廣並云‘一作黽’。可知‘黽’與‘蜀’字常相亂也,‘歜’爲‘’之誤,‘’爲‘’之省,依字正當作‘’。爲《左傳》音者,有服虔、嵇康、高貴鄉公諸家,《玉篇》作‘’,音徂感反,蓋師承有自矣。《廣韻》雖誤作‘歜’,而亦音徂感切。孔氏《正義》亦云‘昌歜’之音相傳爲在感反,段氏乃欲改爲尺玉切,而云香氣觸鼻,故名昌歜,我未之前聞也。” 王引之《經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14頁。 王引之《經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14頁。 日本學者安井衡《左傳輯釋》 安井衡《左傳輯釋》,台北:廣文書局,1987年,卷七第5頁。和竹添光鴻《左氏會箋》 竹添光鴻《左氏會箋》,台北:天工書局,2005年,第532 安井衡《左傳輯釋》,台北:廣文書局,1987年,卷七第5頁。 竹添光鴻《左氏會箋》,台北:天工書局,2005年,第532頁。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第482-483頁。 另一類觀點否認顧說,别立新解。以段玉裁、朱駿聲、劉文淇、劉壽曾等爲代表,具體意見如下: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欠部》:“歜之讀在敢反者,語之轉也。與歜同在三部,音轉皆可入八部,是以《玉篇》云‘亦徂感切,昌蒲葅也’。蓋古本《左傳》有作‘昌’者,二字可相假借,皆可讀屋沃本韵之音,非必定當在敢反也。”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12頁。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12頁。 朱駿聲《春秋左傳識小錄》卷上“有昌歜”條:“按歜者,欿之誤字,借欿爲灆也。灆,葅也。故歜相承讀如諂音不誤,《玉篇》所引則又誤作,字必無徂敢切之理。” 朱駿聲《春秋左傳識小錄》,《續修四庫全書》第12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朱駿聲《春秋左傳識小錄》,《續修四庫全書》第12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853頁。 劉文淇、劉毓崧、劉壽曾《春秋左

文档评论(0)

剑影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