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及其他常识.ppt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及其他常识.ppt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丝 丝指的是用蚕丝制成弦,再制作成乐器。 在商周以前,丝弦乐器只有琴和瑟两种,秦汉以后才有筝、箜篌、阮咸、秦琴、三弦、琵琶、 胡琴等。 “琴”,它在中国的乐器里最富于代表性。 它的惟一好处就是阴历上的每一个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状。 阴历作为一种历法,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相协调,所以当今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 3.农历 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 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 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 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天谷,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干支纪日法 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六十甲子。 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法。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在一个月内的某些日子,在古代还有其它称谓,如每月的第一日叫“朔”,最后一天叫“晦”,所以《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 初三叫朏,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望,鲍照诗“三五二八日,千里与君同”,指的就是望日的明月说的。 近在望后的日子叫既望,苏轼《前赤壁赋》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古代纪年法 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年序数计算,直到在位者出位。 古代记时法 古人纪时常用日晷、刻漏、更鼓等方法计量一天的时刻。 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常出现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 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 《诗经》上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继的两个时段名称。昧旦是天将亮的时间,又叫“昧爽”。 古书还常提到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古人还把一夜分成五段,这就是流传至今五更。因为打更时击鼓报更次,所以几更又称为几鼓,如《与妻书》“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 此外,古人还给一天十二个时辰起了专门的名称 。 ?十二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仄?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十二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夜间时辰 : 五更? (五鼓? 五夜? ): 一更? (黄昏、一鼓? 、甲夜? )—19~21点? 二更? (人定?、二鼓? 、乙夜?)—21~23点 三更? (夜半 、三鼓?、 丙夜?) —23~1点 四更? (鸡鸣、四鼓?、 丁夜?)—1~3点 五更? (昧旦 、三鼓?、 戊夜?)—3~5点 第三讲 中国古代乐律 一、五音与七音 1、五音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简谱上1(do)、2(re)、3(mi)、5(sol)、6(la)。从宫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就是五声音阶上的五个音级。 古代中国音乐的五音唱名,不可能同西乐的“哆、来、咪、索、拉”叫法一样,唐代时用“合、四、乙、尺、工”;更古则用“宫、商、角、徵、羽”了。 如果我们稍加留意,正宗中国古乐曲,是没有“发(fa)”和“稀(ti)”两个音阶的。 比如,现在

文档评论(0)

kc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0月08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