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边缘学生”的形成及转化策略
【摘要】“边缘学生”这一问题给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困扰,给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造成了很大阻碍。本文主要从学校教育的视角出发,对“边缘学生”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转化“边缘学生”的策略,力图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关键词】边缘学生教师定型化效应归因
一、“边缘学生”的含义
目前,对“边缘学生”的概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大致存在以下几种定义:①美国学者威廉斯认为“边缘学生”的五个标准:智商低,学习成绩差,父母的职业不是专门的职业,父亲没有中学毕业,母亲没有中学毕业。[1]②我国学者范国睿指出:“边缘学生”一般指那些缺乏促进学业成功的能力和背景的学生,也指那些在学校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2]③学者陈广正认为,“边缘学生”是指那些性格孤僻、价值观偏激、远离集体、喜欢冷漠独处的由边缘心态导致的集体或学习边缘个体。[3]
尽管各自的表述不同,侧重点存在差异,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类学生的共性:学习成绩差、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行为习惯脱离学校生活主流群体、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易受教师和学生主流群体所忽视、游离于班集体之外,等等。因此,本文将存在以上若干问题的学生定义为“边缘学生”。
二、导致“边缘学生”形成的原因
人是由思想、理智、情感、心理及肉体共同组合而成的,因此我们常说人是最复杂的动物,人的复杂性使得教育也变成了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导致“边缘学生”形成原因也纷繁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类: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自身因素。曾有人形象地把自身因素比喻成“边缘学生”形成的原材料,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催化剂,那么学校最终成了“边缘学生”的成品加工厂。尽管这个比喻有其不恰当之处,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的确成了导致“边缘学生”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仅从学校层面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1.教师的“定型化效应”
“定型化效应”也叫“刻板印象”,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这是一种定型化、模式化了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方式,这种模式一旦定型,就很难再发生改变。比如,在教师的印象里那些学习成绩好、遵守纪律、听话、讲卫生、不惹是生非、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而那些学习成绩差、贪玩、好动、行为习惯异常等的学生自然而然成了教师眼里的问题学生,而这类学生很容易被忽视、被冷落甚至是放任自流、自生自灭。这是一种典型的教师的认知、思维、价值观的模式化、定型化。
在一定的范围内,这种定型化了的思维习惯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快速判断和了解,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然而它的危害却更值得关注。我们说人是最复杂的动物,教师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思想情感、家庭背景及所处的社会环境都千差万别,同时教师接触到的仅是学生的表象世界,而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少为人知。受定型化效应的影响,教师自然而然的会偏向那些所谓的好学生,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给这类学生,这也就隐性地剥夺了那些问题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利的机会,使之边缘化,最终成为“边缘学生”。
2.教师的成败归因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结果的原因所做出的解释和评价。在学习和工作当中,人们倾向将自己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与某种原因联系起来,这种原因多种多样,海德将其归结为两类: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乃是行为者本身所具有的,如努力、能力、性格、态度等;外部归因是指行为者自身以外的环境中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运气、行为对象自身等。维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增设了一个新的维度,他将行为的归因分为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
教师作为行为主体,在教育实践当中会对自己的教学实际效果进行成败归因,这种归因反映了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价值观倾向,当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标准或是在某一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时,部分教师往往会倾向于内部归因,他们认为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与自己的能力、积极的态度和情感的投入密不可分。而当教学效果不理想或是比较差的情况下,他们会倾向于外部归因,而很少进行自我反思,将这一结果归结为学生的不努力,学生能力问题等外部原因。教师为了获得学校和同事的认可,赢得荣誉和外在福利,体现自己的价值,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和情感投入到那些成绩优异、表现良好的学生身上,而对那些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异常、表现落后的学生缺乏关注,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及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自我效能感降低,久而久之他们便游离于集体之外,最终成为“边缘学生”。
3.评价机制的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仍然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教育绩效的标准,因此将传授科学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放在了主要的位置,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