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 优质多抗高产棉花新品种选育研究
270万公顷,遍及各主产棉区122,2s1。
1972年我国成立全国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研究协作组,对黄萎病菌致病力进行
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将采集于新疆、辽宁、云南、江苏、河南、四川、陕西和河北8
省(自治区)的lo个黄萎病病菌,接种在属于海岛棉、陆地棉和中棉三大棉种的9个
鉴别寄主(品种)上,并依致病力的差异将其划分为3个生理型:生理型l号(强致病
力类型),以陕西泾阳菌系为代表;生理型2号(弱致病力类型),以新疆和田、车排予
菌系为代表;生理型3号(中等致病力类型),以河南安阳菌系为代表【2
朱荷琴认为,落叶型菌株和多数强致病力型菌株为菌丝型,中等致病力类型菌株多
为中间型,弱致病力类型菌株均为菌核型。菌丝菌株为棉田的强致病力类型,是落叶型
棉花黄萎病的致病菌,中间型菌株的致病力中等,而菌核型菌株的致病力最弱。陕西泾
阳菌系均表现在棉子培养基上为白色菌丝生长旺盛,微菌核不明显。在较高温度较长时
间的选择压力下,菌核型向菌丝型逐渐转化。而在25~30。C相对温度下,菌丝生长快,分生孢子和毒素产量高,是菌株致病力强的主要原因,耐30。C高温是落叶型菌株迅速向
更广范围发展的重要原因131,321。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陕西省棉花研究所在泾阳定株观察结果,黄萎
病株棉铃脱落率平均为44 92%,健株为23.88%,脱落率增加一倍。病株所产棉铃的重
量减轻约10.09~20.11%。岱福棉健株所产纤维长度为32.1mm,病株者下降1.4mm,健
株所产纤维强度为4 339,病株者下降O.27912 。
李妙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病级的棉花黄萎病株使单株籽棉产量降低4.82~
85 660/0,单株结铃数减少3 38~84.01%,单铃重减轻2 67~16 740/0,衣分损失0 82~
7 57%。产量各因素中,单株结铃数受病级影响最大,其次是铃重,再次是衣分。黄萎
病主要是对纤维的细度、强力、主体长度及成熟度有明显影响。病株与健株比较,病株
纤维细度变细,强力降低,主体长度明显变短【4”。
1.1.3棉花枯萎病抗性遗传
校百才198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枯萎病抗性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广义遗传力为
35.2%,狭义遗传力为19.5%13 31。但其1988年的试验结果则表明,抗性遗传以非加性效
应为主13”。王振山的试验结果表明,抗性以加性效应为主,但有的组合检测到上位性【3”。
冯纯大、张金发等的试验结果为,棉花对枯萎病的抗性存在加性和显性效应,无上位性,
以加性效应为主,抗性呈不完全显性,受一对基因控制,广义、狭义遗传力都高达90%
以上136】。而韩祥铭、刘英欣则认为,陆地棉枯萎病抗性的遗传无上位性效应,有不显著
母本效应存在,广义遗传率为63.o%,狭义遗传率为49.9%。陆地棉枯萎病抗性的遗传
主要是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I卅。
1.1.4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
Bell、潘家驹的研究衰弱f海岛棉鹩抗病桂对陆地根的感病性受显性或不完全显性
第一章 文献综述 3
单基因控制眺”J。
在陆地棉种内杂交试验中,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遗传有两种结论。潘家驹、马峙英认
为,陆地棉的黄萎病抗病性为质量性状遗传,受主基因控制138,39J,校百才、王振山等的
研究结果认为,陆地棉的黄萎病抗性为数量性状遗传,受微效多基因控制I”.40】。
潘家驹等使用11个抗感亲本,14个棉花黄萎菌系,采用单菌系和混合菌系相结合、
孢子接菌和黄萎病菌毒素相结合的鉴定方法先后进行了三轮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试验。
结果表明,用单菌系鉴定,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单基因遗传,而用多菌系混合鉴定时,
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多基因遗传悼”。
1.2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
1.2.1四川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
1952年西南农科所和简阳农业试验站从引进的德字531中系统选育抗病单株,通过
在重病田劈秆分级连续选择,选出我国最早的抗枯萎棉花品种川52—128。其发病株率
38.93%,病指o 897,对照德字53l发病株率96.48%旗指3.386。川52—128尽管由于农
艺性状和品质较差,未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但标志着我国棉花抗枯萎育种工作的第
一阶段,使研究工作从单纯的药物防治中解放出来,开始研究利用抗病品种来防治棉花
枯、黄萎病的可能性,也提供了以后各地进行抗枯萎病育种的杂交抗原材料。川52,128、
川57.681于1983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和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26,42】。
1.2.2辽宁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
辽宁棉麻研究所1957年育成我国第一个早熟、耐黄萎病的品种辽棉1号。1959年
又育成早熟、丰产抗黄萎病的辽棉2号,该品种纤维强度3,669,主体长度26.1mm,细度6171m/g,断长22 5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