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际关系理论——行为和效率关系 对人际关系理论的评价 贡献 人是“社会人” 首次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 为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 过分否定经济报酬、工作条件、作业标准的影响 过分强调非正式组织 对感情逻辑的过分强调 2、其他行为科学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赫兹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3)弗鲁姆的期望机率模式理论 (4)麦格雷戈的X-Y理论  (5)埃德加-沙因对于人类特性的四种假设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求上升的阶梯 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超越  “在我看来很明显的是,在一个企业中,如果每个人所关心的事是绝对清楚的有关目标和组织的长远目的,从实践上说所有其他问题就会随之成为对其余事情的适当含义的简单技术问题。但下述问题也是事实,即对于程度来说,这些长远目标在相互抵触、相互矛盾或被部分理解时是混乱的,从而对世界中的技术、方法和含义的所有争论都将变成几乎没用的东西。”                马斯洛的基本观点 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 五种需要按照层次逐次递进 人在特定时期存在特定的主导需要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五种需要的等级循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着等级倒置现象 各种需要相对满足的程度不同  (2)赫兹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与行为学家赫兹伯格在他的著作中提出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其内容为: ①激励因素:工作上的成就感、得到提升、工作本身、职务、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②保健因素:组织的政策与管理、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与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薪资所得、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环境与地位。 (3)弗鲁姆的期望机率模式理论 弗鲁姆在马斯洛与赫兹伯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期望机率模式理论 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动力和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该项活动产生的吸引力的大小和完成该项活动机率的大小。 吸引力×期望机率=激励力 (4)麦格雷戈的X-Y理论 麦格雷戈的“ X 理论” 一般人都生性懒惰,尽可能地逃避工作 一般人都缺乏雄心壮志,不愿承担责任,宁愿被人领导 一般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需要漠不关心 一般人都天生反对变革,安于现状 一般人都不太机灵,缺乏理智,易于受到欺骗和煽动  动机、发展潜力、承担责任的能力……都是人所表现出来的,而不是由管理所给予的.            麦格雷戈的“Y理论” 人并非天生就厌恶工作,工作对人来说是一种满足。 在适当条件下,人不但接受而且主动地承担职责。 有机会,人能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人们愿意、也能够通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完成自己认同的组织目标。 大多数人都具有较高的解决组织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5)埃德加-沙因对于人类特性的四种假设  美国心理和行为学家:埃德加-沙因对于人类特性的四种假设: 1.“经济人”假设 2.“社会人”假设 3.“自我实现人”假设 4.“复杂人”假设 (三)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 导入案例:  运筹学在二战中的运用 1、运筹学派 产生背景:Operational?Research,出现于1938年,原意为“作战研究”,缩写为OR。分支:规划论、库存论、排队论、对策论、搜索论、网络分析。 2、系统分析 由美国兰德公司1949年提出 其特点为:解决管理问题时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出正确的决策。 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理论又被称为数量管理理论 五、管理理论学派 50年代以后,管理理论出现了一种分散化的趋势,形成了诸多的学派,被称之为管理理论的“热带丛林”。 孔茨在1980年出版的《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将现代管理理论分为11个学派,即(1)管理过程学派;(2)人际关系学派;(3)群体行为学派;(4)经验(或案例)学派;(5)社会协作系统学派;(6)社会技术系统学派;(7)系统学派;(8)决策理论学派;(9)数学学派或“管理科学”学派;(10)权变理论学派;(12)经理角色学派。 五、管理理论学派 1、经验(或案例)学派 代表人物:彼得?德鲁克、欧内斯特?戴尔、艾尔弗雷德?斯隆、威廉?纽曼 基本管理思想: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经验 。通过研究管理中成功经验或失误,就能理解管理问题,就自然学会了进行有效的管理 。 管理实践:针对泰勒的“计划、执行职能相分离”(忽视工人兴趣),提出目标管理(MBO)。 五、管理理论学派 2、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詹姆士?马奇  理论: ①企业管理的研究对象不是作业,是决策 ②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③“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化” 五、管理理论学派 3、权变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约翰?莫尔斯、杰伊?洛希和弗莱德?E?菲德勒 强调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寻求相应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力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