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蓝氏贾第鞭毛虫 简称 贾第虫 Giardia lamblia 贾第虫形态 生活史中有滋养体和包囊两个基本时期 滋养体:9-21x5-15x2-4 μm 包囊:8-14x7-10 μm 贾第虫生活史 贾第虫生活史 生活史特点 成熟的四核包囊是感染期 经口感染 滋养体寄生于人十二指肠、小肠上段、胆囊 部分滋养体在结肠形成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 贾第虫的致病 致病机制 虫体吸盘的机械刺激对肠粘膜的损伤 大量虫体寄生时,吸盘吸附的屏障作用影响脂肪等物质的吸收 宿主的免疫状态对寄生虫致病的影响 临床类型 无症状带虫者 贾第虫性腹泻 胆囊炎 贾第虫感染的诊断、流行与防治 诊断 粪检包囊(碘染)、滋养体(生理盐水涂片) 十二指肠引流液涂片镜检,肠检胶囊法 流行特点与流行因素 国内平均感染率2.57%,新疆10.79%,西藏8.83%,河南7.2%,儿童高于成人 流行因素同消化道传染病 防治 治疗药物:灭滴灵、丙硫咪唑 阴道毛滴虫 Trichomonas vaginalis 人体寄生的毛滴虫种类 寄生于人体的毛滴虫有3种 阴道毛滴虫 口腔毛滴虫 (T.tenax) 人毛滴虫 (T.hominis) 共同特征 虫体呈梨形或卵圆形 有3-5根前鞭毛、1根后鞭毛 有波动膜 轴柱1根贯穿虫体 核1个,位于虫体前端 三种毛滴虫的主要区别 阴道毛滴虫的形态 生活史中只有滋养体一个时期 滋养体 呈梨形或椭圆形,30x10 –15 μm 阴道毛滴虫的生活史 宿主:人 寄生部位: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于女 性阴道后穹窿处 营养:摄食宿主上皮细胞内糖原 繁殖方式:二分裂法增殖 传播:滋养体为感染阶段,通过直接或 间接接触传播 阴道毛滴虫的致病 致病力与虫株毒力和宿主的生理状态有关 致病机制 与乳酸杆菌争夺糖原,破坏阴道的“自净作用” 致病细菌的协同作用 临床类型 滴虫性阴道炎 滴虫性尿道炎、膀胱炎 男性前列腺炎 阴道毛滴虫感染的诊断 阴道分泌物、前列腺液、尿液涂片镜检 悬滴法镜检 生理盐水涂片法镜检 涂片染色法(姬氏或瑞氏染色)镜检 培养法检查 采用肝浸汤培养基在37℃下孵育48h后查虫 阴道毛滴虫感染的流行 流行特点 以女性感染居多 性传播疾病 流行因素 传染源:男、女性感染者 传染途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滋养体在外界有一定抵抗力 阴道毛滴虫感染的防治 改善共公卫生设施,净化公共浴厕 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 治疗病人和带虫者,减少传染源 治疗药物 甲硝咪唑(灭滴灵)内服、外用 1/100乳酸水或1/5000高锰酸钾水外用 中药:荚竹桃叶、猪胆汁等 注意检查、治疗配偶 利什曼原虫 生物学地位 属动鞭纲动基体目(Kinetoplastida)、锥虫科(Trypansomatidae)、利什曼属(Leishmania) 人体寄生的常见种类 杜氏利什曼原虫(L.donovani)——内脏型 热带利什曼原虫(L.tropica)——皮肤型 巴西利什曼原虫(L.brasiliensis)——皮肤粘膜型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mexicana)——颜面溃疡型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又称:黑热病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内脏巨噬—单核细胞系统 临床上引起 杜氏利什曼原虫形态 无鞭毛体(利杜体) 前鞭毛体(鞭毛体)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 生活史特点 无鞭毛体寄生于人及犬等哺乳动物的巨噬细胞内 前鞭毛体寄生于媒介宿主——白蛉的消化道内 前鞭毛体是感染阶段 经白蛉叮咬吸血而感染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 发病机制 由于无鞭毛体的大量繁殖,使大量巨噬细胞遭到破坏,反应性幼稚巨噬细胞增生,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免疫抑制 超抗原负荷,导致免疫无反应性 寄生虫释放免疫抑制因子 封闭抗体学说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 主要临床表现及发生机理 长期不规则发热(免疫抑制、反应性发热) 肝、脾、淋巴结肿大(幼稚巨噬细胞增生) 贫血(脾亢、免疫病理所致红细胞减少) 出血(脾亢所致血小板减少) 全血细胞减少(脾亢、免疫病理所致) 球/白倒置(幼稚浆细胞增生、肝生成白蛋白减少) 蛋白尿、血尿(肾淀粉样变性)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 皮肤型黑热病 多发生于黑热病治疗后期或黑热病治愈后,故又称“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 临床表现类型 结节型(瘤麻风型):肉芽瘤性结节,不痛不痒不溃烂,局部不麻木,结节内可找到无鞭毛体 丘疹、褪色斑型:皮肤上出现暗红色含虫丘疹,或大小不等的褪色斑疹 黑热病的诊断 病原学检查 组织穿刺涂片镜检无鞭毛体 骨髓穿刺:安全、常用,检出率85% 淋巴结穿刺:常用于疗效考核 肝穿、脾穿:检出率高,但危险性大 皮肤结节刮片:用于检查皮肤型黑热病 穿刺物培养:常用N.N.N培养基 免疫学检查:用于疗效考
文档评论(0)